谈谈旁路和去耦合电容-原理部分
去藕电容和旁路电容
去藕电容就是起到一个小电池的作用,满足电路中电流的变化,避免相互间的耦合干扰。关于这个的理解可以参考电源掉电,Bulk电容的计算,这是与之类似的。
旁路电容实际也是去藕合的,只是旁路电容一般是指高频噪声旁路,也就是给高频的开关噪声提高一条低阻抗泄防途径。
所以一般的旁路电容要比去藕电容小很多,根据不同的负载设计情况,去藕电容可能区别很大,当旁路电容一般变化不大。关于有一种说法“旁路是把输入信号中的干扰作为滤除对象,而去耦是把输出信号的干扰作为滤除对象,防止干扰信号返回电源”,我个人不太同意,因为高频信号干扰可以从输入耦合也可以从输出耦合,去藕的掉电可以是负载激增的输出信号也可以是输入信号源的突变,因此我个人觉得怎么区分有点纠结。
电容模型分析
如果电容是理想的电容,选用越大的电容当然越好了,因为越大电容越大,瞬时提供电量的能力越强,由此引起的电源轨道塌陷的值越低,电压值越稳定。但是,实际的电容并不是理想器件,因为材料、封装等方面的影响,具备有电感、电阻等附加特性;尤其是在高频环境中更表现的更像电感的电气特性。
我们这里使用的电容一般是指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其最大的特点还是由于使用多层介质叠加的结构,高频时电感非常低,具有非常低的等效串联电阻,因此可以使用在高频和甚高频电路滤波无对手。
关于其特性分析和分类可以参考以前的文章:
urface Mounted Capacitor(表贴电容) Ps:大部分是英文的,我有空把它翻译整理过来。
电容模型为
等效串联电阻ESR:由电容器的引脚电阻与电容器两个极板的等效电阻相串联构成的。当有大的交流电流通过电容器,ESR使电容器消耗能量(从而产生损耗),由此电容中常用用损耗因子表示该参数。
等效串联电感ESL:由电容器的引脚电感与电容器两个极板的等效电感串联构成的。
等效并联电阻EPR:电容器泄漏电阻,在交流耦合应用、存储应用(例如模拟积分器和采样保持器)以及当电容器用于高阻抗电路时,Rp是一项重要参数,理想电容器中的电荷应该只随外部电流变化。然而实际电容器中的EPR使电荷以RC时间常数决定的速度缓慢泄放。
通过上述参数,我们可以知道得到电容阻抗曲线
我找了Murata的电容做了对比
1000pF 0402
100nF 0603
实际电容的阻抗是如图所示的网络的阻抗特性,在频率较低的时候,呈现电容特性,即阻抗随频率的增加而降低,在某一点发生谐振,在这点电容的阻抗等于等效串联电阻ESR。在谐振点以上,由于ESL的作用,电容阻抗随着频率的升高而增加,这是电容呈现电感的阻抗特性。在谐振点以上,由于电容的阻抗增加,因此对高频噪声的旁路作用减弱,甚至消失。电容的谐振频率由ESL和C共同决定,电容值或电感值越大,则谐振频率越低,也就是电容的高频滤波效果越差。
ESL首先和电容的封装直接相关的,封装越大,ESL也越大。因此我们并联三个电容以上对于滤除噪声来说并不是很明显的。这里有个问题,我们甚至希望可以得到0402的0.1uF的电容,但是这个是比较难得,因为封装越小,操作电压和容值都是有限制的,所以理智的做法就是用两个电容。
通过曲线我们发现,如果我们只是考虑1MHz以内的噪声的时候,在大多数情况下,旁路电容的规则可以简化为只用0.1 μF电容旁路每一个芯片。不过我们要选择0603的MLCC的电容,而且要注意电路布局。如果我们沿着电路板上的电流路线,可以发现电路板铜线上存在电感。在任何电流路径上的电感与该路径的闭环面积呈正比。因此,当你围绕一个区域对元器件进行布局时,你需要把元器件紧凑地布局(为了使电感为最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