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机器人 > 编辑观点 > 人形机器人究竟是产业趋势还是昙花一现?

人形机器人究竟是产业趋势还是昙花一现?

作者:卫海波 时间:2025-04-01 来源: 收藏

人形机器人相较于其他服务型机器人而言,更容易为人们所接纳。依据“恐怖谷效应”,在逼真度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之前,无论是静态的仿真物件还是动态的仿真实体,人们对其的好感度都会随着逼真度的上升而增进。换言之,中等偏上的仿真程度最为受众所青睐,最能赢得大众的认可。然而,随着逼真度朝着更高的层次发展,人们的好感度会急剧下滑。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2504/468913.htm

处于“恐怖谷理论”第一段曲线上升区间时,人类与具备人形的机器人之间更容易形成情感层面的互动交流。人形机器人在外观构造与行为模式设计上仿照人类,拥有手部、足部、头部以及躯干等部位,能够轻易博得人类的好感与亲近感,并且能够满足人们的情感认同需求。而且,它们与人类的相似度越高,被接受与认可的程度也就越大,拥有类似人类的外形乃是机器人化身为人类伙伴并为人们带来愉悦感受的关键要素。人形机器人有希望成为继手机、汽车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入口,其商业价值不可估量。手机入口整合了通话、地图、办公、娱乐等诸多功能,是各类功能汇聚的核心入口。而人形机器人的功能更为完备,与人交互的场景也更加丰富多元,很有可能会成为全新的商业入口。

根据艾媒网和 Statista 的数据表明,在 2021 年,我国人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达到了 3.3 小时。此外,该年度移动应用的用户支出高达 1700 亿美元(约合 1.08 万亿元人民币),相较于上一年度增长了 19%。下载量依旧以同比 5%的速度持续增长,累计达到 2300 亿次。对于人形机器人未来的发展速度,我们觉得能够参照特斯拉电动车的产量释放节奏来进行分析。回顾过往历史,Model - S 于 2012 年推出,到 2013 年时特斯拉电动车的销量达到 2.2 万辆,2014 年则提升至 3.2 万辆,2015 年实现了 5.1 万辆的销售业绩。伴随 2017 年 Model - 3 的推出并达成大规模量产,其销量迅猛增长,从 2017 年的 10 万辆一路飙升至 2021 年的将近 100 万辆。

我们认为,特斯拉汽车销量的大幅增长是从 Model - 3 上市开始加速的,最初采取的是高端概念型路线,往往是由忠实粉丝率先使用,与此同时收集各类数据加以改进,随后逐步扩大产量。我们预计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进程可能与此情形有相似之处。不过,对于人形机器人来说,其他科技企业将会更快地做出反应,国内的科技企业与国外的科技企业纷纷将目光聚焦于这一领域,并进行前瞻性的布局规划。一些领军企业正在积极筹备,计划于明年推出相关产品,所以当真正实现放量时,不仅要考量特斯拉,其他国内外企业也会贡献销量。

如果人形机器人的放量节奏与特斯拉汽车相近,那么 2023 - 2024 年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情况大致可类比特斯拉在 2013 - 2014 年的表现,随着其他厂商的原型机陆续推出并逐渐起量,2025 年人形机器人有望对标 2015 年全球纯电动车的市场销量。但对于 9 月 30 日发布的机器人产品,我们不应抱有过高的期望值,这是因为人形机器人对于智能化水准、通信技术、执行能力、传感技术等方面的要求颇高,最终较为理想的人形机器人必然是历经多次迭代更新、反复打磨优化后的产物。而特斯拉 bot 的出现,其最为关键的意义在于开启了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历程,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众多科技企业都会朝着人形机器人的方向奋力拼搏,竞相争夺市场份额,产业趋势或许会加速呈现在我们面前。




关键词: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