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通/华为/爱立信有渊源,刨根问底NB-IoT背后的故事
6月中旬工信部发文全面推进移动互联网(NB-IoT)的建设发展,让本就蓄势待发的NB-IoT市场,变得一触即发。作为全球NB-IoT主导方之一,国内有运营商及设备商很多都参与了NB-IoT的标准制定。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708/362527.htm
局域网组网技术

广域网组网技术分析
那么本期《趣科技》我们就来刨根问底,看看NB-IoT到底是何方神圣?
NB-IoT诞生史
低功耗广域网(LPWAN)有两大家族,一个是工作于未授权频谱的LoRa、SigFox等,一个是工作于授权频谱下,3GPP支持的2/3/4G蜂窝通信技术。面对兴起的物联网技术,3GPP主要有三大标准,即LTE-M、EC-GSM和NB-IoT,分别基于LTE演进、GSM演进和Clean Slate技术。
2015年8月,3GPP RAN开始立项研究窄带无线接入全新的空口技术,称为Clean Slate CIoT。
那时,存在两大势利,华为、高通和Neul联合提出NB-CIoT,爱立信、诺基亚等厂家提出NB-LTE。
NB-CIoT提出了全新的空口技术,相对来说在现有LTE网络上改动较大,但NB-CIoT是提出的6大Clean Slate技术中,唯一一个满足在TSG GERAN #67会议中提出的5大目标(提升室内覆盖性能、支持大规模设备连接、减小设备复杂性、减小功耗和时延)的蜂窝物联网技术,特别是NB-CIoT的通信模块成本低于GSM模块和NB-LTE模块。
NB-LTE更倾向于与现有LTE兼容,其主要优势在于容易部署。
最终,在2015年9月的RAN #69会议上经过激烈的PK,NB-CIoT与NB-LTE融合产物胜出,这就是NB-IoT。

NB-IoT全名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即基于蜂窝窄带物联网。
推动NB-IoT问世以及驱动其落地的背后因素是什么?
2G到4G,通信的核心是人。而随着4G的发展,“物”也成为了一大核心,这始于物联网的推动。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出现了分支,一边是大流量、一边是小数据,一边是移动宽带、一边是物联网时代。

3GPP专门为了IoT设计了cat0终端MTC,但是带宽还是20M,成本、耗电等都降不下来,因此R12阶段就被“下课”;随后,在R13阶段设计了cat M终端,带宽缩小到1.4M,成本、耗电等问题得到一定解决,但在R13也冻结了eMTC的研究,转而走NB-IOT路线了。
四大特点解读
NB-IoT的特点就是广覆盖、低功耗、低成本、大连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