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管道气体流量检测仪表
(c)托巴管:这种结构曾在西欧风行一时,检测杆基本上仍采用圆形,仅在中部背压孔附近一段铣为六角形,促使流体分离点固定以解决阻力危机问题,它不仅存在菱形-Ⅰ型背压孔易堵问题,而且由于在一个检测杆存在两个不同的截面形状,流体压力分布不同还会引起横向流动。
(d)机翼、椭圆型:设计这两种截面形状的目的都是为了减少迎风阻力,其实无论那种均速管永久压损都仅只有几十帕,可以忽略不计。这类截面形状都使其输出差压减少。
(e)菱形-Ⅱ组合式:1984 年由DSI 公司推出,它由一个菱形,两个三角形型材组合而成,迎流向有3~5 对总压孔,背流向对应有3~5 对静压孔,以适应当Re 变化时,流速分布在靠壁面变化较大的情况。这种结构因型材公差较大,当温度变化时,过盈易泄漏;太紧初始应力过大削弱了强度,现已逐渐淘汰。
(f)菱形-Ⅱ一体式:90 年代初相继由德国IA 公司及Systec 公司推出分别称为Itabar 及Deltaflow,结构特点是用中隔板将高低压分隔为两个空腔;当强度要求较高时也可在实心棒材钻两个深孔,组成两个压力空腔,采用的材料多达10 余种,因而可承受更恶劣的工况,温度高达1200℃,压力限可达69MPa,也可用于强腐蚀介质,我国已可生产,价格较国外产品低廉不少。
(g)弹头型:1992 年由美国Veris 公司研制推出称Verabar(威力巴)。主要特点检测杆截面形状为弹头型,头部作了粗糙处理(粗糙度x/ks~200),但在检测杆表面形成紊流附面层从而推高精确度,其影响不到千分之一。而由于静压取自两侧,输出差压较其他均速管小30~50%,难以应用于低流速低密度场合,此外由于取压孔较小,当流体含有粉尘、油污、凝折物、纤维等时,易于堵塞。
(h)T 型:2001 年由DSI 公司推出,称Annubar-485,检测杆横截面为T 型,正对流向有两排密集约2mm 的小孔(或直接用细缝代替)。厂家宣称由于总压取压孔几乎占整个直径的85%,因而可以获取更多的流速分布信息,精确度可达到?.75%,这种构思上世纪80 年代即有专利介绍,并未进入实用,如果直管段长度不足,不能获得充分发展紊流,仅测直径上多点流速并不能反映整个管道的流速分布;如果达到了充分发展紊流,也只需测几点流速即可较充分反映,无需用这么多测点。
(2)热式均速管流量计
原理与上节测单点热式相同,只是在结构上为多点,反映管道内多点的流速分布,以此推算流量。
比较上述两种均速管流量计,热式优点在于灵敏度高,可测低速低温流体流量,而且直接反映的是流速;而差压式所测总压在检测杆内平均后,由于流动复杂,混合后传出的总压未必是平均流速的总压,所以必须通过校验用流量系数来修正。可以预计热式均速管流量计如能改进提高其精确度,减小响应时间,将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