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这48年 半导体巨头的辉煌与转型
错过移动革命的艰难转型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12/341546.htm1980和1990年代,英特尔的芯片推动了个人电脑、互联网的繁荣以及信息科技的全球扩张,那时公司的销售额以年均21%的速度增长。但在其后,规模比其小许多的AMD(Advanced Micro Devices)在高性能家用电脑和服务器芯片的设计上令人信服地打败了英特尔。
2005年,安迪格鲁夫昔日的助手保罗·欧德宁(Paul Otellini)开始出任这家芯片公司第五任首席执行官。在艰难的2006年,欧德宁花了一年时间重新赢得华尔街的信心,他削减成本,努力建立形象。在他的领导下,英特尔井井有条,在与对手AMD的竞争中转败为胜。
尽管英特尔非常成功,但没能意识到,以2007年推出的iPhone为代表的移动设备技术足够出色,实现了原本只有电脑才能提供的功能。英特尔未能搭上智能手机热潮的快车。它的名为“x86”的芯片架构,是为个人电脑(PC)开发的,不太适合用电池供电的设备,对后者来说,低功耗是一个关键因素。
手机芯片领域的霸主ARM公司是英特尔的强劲对手。ARM本身并不生产芯片,而是将设计许可卖给像高通、德州仪器和三星这样的公司,让这些公司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改进,ARM则从许可业务中获得了适中但又比较可观的利润。在手机芯片领域,高通、联发科占据了市场90%以上的份额。ARM公司在移动设备领域的突飞猛进给英特尔带来巨大冲击。虽然英特尔试图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平台推广x86架构芯片,但其销量远远不及ARM架构的芯片。
由于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大量的专利和庞大的规模,英特尔的个人电脑和服务器芯片业务仍然能享受丰厚的利润。虽然世界上80%的计算机芯片都由英特尔提供,但在其它领域英特尔还没能复制其在个人电脑领域取得的成功。伴随着PC全球市场的饱和,英特尔和它的合作伙伴们推动PC的进程举步维艰,即便英特尔倾尽全力推出超级本也无济于事。
2013年,欧德宁离任,布莱恩·科再奇(Brian Krzanich)接任首席执行官。科再奇对许多英特尔主要产品群进行了重新定位,承认英特尔过去对于优化自身芯片、使其更适合移动设备这件事重视不够,同时承诺将加速开发针对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凌动芯片。
因个人电脑销量连续第五年下滑,2016年4月,英特尔宣布全球裁员1.2万,相当于其员工总数的11%。英特尔公司表示,将重新侧重生产支持数据中心和网络连接设备的微芯片业务,从下降的个人电脑业务中转型。重组将“加快从PC公司向驱动云服务和数以亿计智能连网计算设备的公司演变”。
2016年7月,日本电信集团软银(SoftBank)以243亿英镑收购ARM Holdings。而ARM曾被认为是英特尔的潜在收购对象。最近,微软又宣布与高通达成了合作关系,推出了基于ARM处理器的完整版Windows 10系统。业内人士分析,这一事件将会对英特尔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会使英特尔在PC处理器市场的主导地位不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