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技术变革或将激发2万亿新市场
根据得到的最新消息,谷歌、福特、Uber、Lyft和沃尔沃成立了无人驾驶汽车联盟,该联盟旨在“推进各方对无人驾驶汽车安全性及社会效益的认知”,并由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前局长大卫?斯特里克兰德出任顾问。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09/296425.htm许多人最初对无人驾驶的了解都来自于“Google X”项目的发布,从而产生“美国的无人驾驶技术比中国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的印象。但其实早在2000年甚至更早的时候,中国已经开始在军队和高校中推动无人驾驶项目的研发。

北理工、清华都开展了相关的研发项目,比亚迪、奇瑞等国内厂商也在小范围的无人驾驶竞赛中露过脸,但这些技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广泛进入公众的视野。
目前,中国还没有出现一家专门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研发的商业公司,更多的还是从道路和行驶的数据切入,做底层研发的积累。
从投资层面来看,一些早期美元基金也逐渐开始偏向于无人驾驶技术本身的基础投资。比如说激光雷达、摄像头的生产,以及像谷歌这种基于汽车与数据结合算法的研发。
由此可见,整个无人驾驶技术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甚至可以说是“原始时期”。
是的,无人驾驶技术的更迭速度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快,目前应用较广的也只是高级辅助驾驶,例如特斯拉、奔驰的自动泊车技术。
任何一种技术在初期的应用都会出现许多问题,虽然无人驾驶技术能够增加驾驶者的休息时间、减少车的损耗、节省更多时间,但是毫无疑问,我们在享受它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必须也要承担一些风险。
比如,由于无人驾驶汽车的应用还属于特别初期的阶段,智能化还不及驾驶者自己的判断,因此没有商业机构愿意为可能发生的意外买单,这便导致了无人驾驶在赔付上有风险。业界从三年前就对该问题开始争论,但恐怕争到2020年也不会有结论。
谷歌的无人驾驶到底代表了什么
有人喜欢把谷歌和特斯拉的无人驾驶汽车包装成很科幻的产品,说成是一群年轻热血的亿万富翁造出来,去服务另一群千万富翁的大玩具。我是不认同这种观点的。
谷歌无人驾驶汽车的项目负责人曾说过,他们的愿景是为社会底层无法享用私家车的人服务。
在美国,汽车平均使用率只有4%,每辆车每天平均使用60分钟。为了这4%的使用率,消费者要承受很重的负担。车辆交易、汽油、保险,这些业务催生了很多大公司,一方面它们形成了强大的利益壁垒,另一方面它们也失去了自己的突破性。
他认为如果这些公司今天售卖的是汽车、汽油、保险,明天就应该有一家全新的公司来售卖里程数、出行次数、更丰富的体验等。
谷歌如今在解决政策和技术问题的同时,一边同Uber、Lyft等公司建立联盟,期望打造一个全新的市场。某作者Chunka说,这个市场总共值3万亿美元,但目前还有2万亿没有人去触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