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维:“机器人战略”敲开智能制造大门
紧跟国家战略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08/296131.htm采访过程中,王德辉对创维这几年来的战略布局如数家珍,“2015年,国家发布‘中国制造2025’,我们创维马上升级,将机器人战略进一步拓展至智能制造战略,这无疑将加快推进我们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的融合。我们将自身的经验与国家战略相结合,实行试点示范高效实用以及持续升级的创维智能制造实施的战略。”
根据智能制造的需要,创维一共规划了29个信息化系统,目前已经投入了15个,覆盖率达到50%以上。王德辉表示:“信息化系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还会将信息化的建设继续向前推进,一直达到100%全覆盖,预计2020年全部完成,到那时候创维的智能化水平就非常高了,我们还将积极探索物联网大数据的应用”。
据不完全统计,创维已持续3年在智能化和信息化建设上持续投入,占到固定资产占比达50%以上,数额高达1.5亿元/年,占到每年营业额的0.5%以上,同时,创维也表示还将加大投入力度金额进行智能化升级。
随着智能制造的深入推进,创维大量地应用智能机器人投入生产,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工人机器人拥有量)已经达到了200台以上,也就是说,超过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机器人密度,占到全部制造业务的机器人覆盖率达到了30%以上,而一些关键工序(如自动化检测)的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根据创维的智能制造战略,最终其生产线的机器人密度要达到1000台,这也使现场采访的记者本人对于创维智能化改造空间产生了足够大的期待。

即将在机芯生产线末端替换人工的搬运机器人
除了制造业务本身,智能化与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也早已遍布在创维集团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在目前规划的22个系统中,已经完成的有15个,覆盖率达到了60%。“目前,创维的智能管理、调度指挥、智能决策、风险管理等信息化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业务经营层面,下一步将实现管理支撑层面的应用”,王德辉强调,“现在的15个系统主要集中在业务经营层面,之后要开发的系统便是支撑我们的管理支撑层面的。”
当然,喜忧总是参半,在采访过程中,王德辉也表达了部分遗憾:“我们已经与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建立了信息化系统,但是互联互通和协同程度比较低,上下游的企业每个情况不一样,合作伙伴的差异很大,相互之间的系统也有较大差异,因此难度较大,主要还是自身的建设上”,他希望通过创维的示范作用,能够带动整个行业的快速向前发展。
效果立竿见影
根据创维2016年报,创维的营业额达到427亿港元,约合人民币359亿元(以2016年3月3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计,下同),同比增加6.4%,利润近25.3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1.3亿元,同比增加24.6%。不得不承认,在很大程度上,利润的提升与创维实施的智能制造战略正相关。
王德辉意味深长地说道:“我们的生产效率每年都以30%的速度高速增长,也就是说,在目前人工成本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创维的制造成本却在下降,累计下降了25%,这必然能够给利润带来很大空间”。
毫无疑问,创维的转变是成功的。在制造成本下降的前提下,创维的产品质量反而在升高,根据创维工作人员的介绍,目前创维电视机的产品开箱合格率已经超过了99.6%,这在之前是难以想象的。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因为智能机器人以及相关信息化产品的工作品质是不受主观因素影响的,但是人的操作确实有随机性的,所以在大量地使用机器人后,势必会带来品质上的提升。对此,王德辉很激动,“这个99.6%的概率是非常高的,从来料、到生产、到进入销售终端,之前达到99%都是很难的,这对于每年生产上千万台电视机的创维来说是弥足珍贵的,一个点的提升就意味着高额的回报”,现在,智能制造为创维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基本上两年内就可以收回成本,“我们每年投入1.5个亿,但是我可以减少1000名工人,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开支,同时我们大力实施了自主研发专用设备和机器人,拥有的相关发明专利超过100项,从而使自动化设备的投入非常符合自身企业产品生产工艺要求,做到既实用又经济,投入产出比很高。”

创维“专利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