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推进制造业自主创新 挺起“中国造”脊梁
格力的智能装备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07/294631.htm“除了生活电器、空调、手机外,我们在思考,没有加工设备,一切回归为零。因此要迈出极大的步伐进军智能装备,而且已有成效。”董明珠说。
专业化和多元化取决于企业的实力,因为掌握了空调的核心技术,带来了很多技术延伸,进军多元化更为顺畅。
在谋求向智能制造转型时,格力设立了自动化研究院,包括新能源环境技术研究院、健康技术研究院等,并对注塑、管路等13个生产板块进行了自动化改造,提升生产工艺,降低人力成本,2014年,格力人均产值达到180万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
目前,格力的智能装备已覆盖了很多领域,格力已自主研发近100种自动化产品,覆盖了工业机器人、智能AGV、注塑机械手、大型自动化线体等10多个领域,拥有20多项设计专利。

格力机械臂
互联网的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变革的时代,又是一个挑战的时代。“归根结底,是一个挑战自我的时代。只有改变了自己,才有能力去改变别人。”董明珠说。
“以后大家可能用的是格力的手机,遥控着家里的电器,回到家里享受格力给你带来的温度,同时出门坐上格力的新能源汽车,这就是未来的时代。”这是董明珠的梦想。
成就一个原创性的企业
在本届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柳百成强调,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缺少核心的关键共性技术,一是缺少关键基础零部件,二是缺少关键技术材料,三是缺少先进基础工艺,四是缺少技术标准。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工业由大变强的症结所在,制约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及全球竞争力的瓶颈所在。
格力就是从此来破局。
格力的核心价值观有三句话:一个没有创新的企业,是没有灵魂的企业。一个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是没有脊梁的企业。一个没有精品的企业,是没有未来的企业。
10多年前,格力曾远赴重洋去“取经”空调技术。那时,格力与中国大多数家电企业一样,产能虽大,却以组装、贴牌加工为主,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末端。
然而,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2001年,格力电器与日本企业洽谈购买多联式中央空调技术,遭到对方拒绝。
于是,格力把市场推广计划暂时放在一边,转而把大量人力财力投入核心技术攻坚。尽管见不到立竿见影的效益,格力依旧坚持每年投入数十亿元用以研发;尽管企业标准已远高于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但格力依旧不断提出更苛刻的要求和准则。
“要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研发里面,用心去研究,没有理由做不出来。”董明珠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