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机器人市场份额仅8% 自主品牌如何突围?
地方目标数倍于国家规划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07/293821.htm实际上,政府已经给出了政策上的支持,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数据,过去两年中,各地一共出台77项机器人扶持政策,机器人产业在多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正在迅速膨胀。
据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介绍,目前至少有28个省市把机器人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机器人企业大都成了各地的座上宾,地方给资金,给土地,给政策,欢迎它们去建厂。
而截至2015年,以珠三角、长三角为首,全国共计有36个城市把机器人产业作为当地重点发展方向。重庆、南京、湖北等地制定的规划显示,到2020年,各自机器人产业规模将达到或超过1000亿元,有统计显示,将全国机器人规划目标加总,到2020年可能超过万亿。
然而,国家层面刚刚公布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制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计划达10万台,按照每台100万的单价,规模也不过1000亿元。地方的产能目标远超国家规划。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李东告诉记者,目前各地有超过40个以发展机器人为主的产业园区。
以河北为例,该省固安、香河、沧州等多地都在兴建机器人产业园,用地规模动辄上千亩,投资大多数十亿之巨,且多数被列为河北省重点项目。
在智能制造产业园中,机器人也大都是发展的重点,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端智能制造事业部的一位招商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其所负责招商的园区目前已经入驻了60多家机器人企业,园区将在土地租金、购地成本、科技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机器人企业所能争取到的一切政策。
然而,在很多地方规划的机器人产业园中,企业数目、规模都很小,难以形成聚集优势,散、小、乱的现象普遍存在,存在着相当的盲目性和重复建设。
有招商人员透露,地方政府迫切需求机器人等企业在当地落地,但在全国存在着太多机器人产业园,招商引资时发现企业太少,招商难度太大,为了尽快出成绩,不少地方会放宽招商条件,推出大量补贴,从而使不少其他企业进入到这一行业。
涌入这一行业的企业确实在快速增加,李东表示,目前涉及生产机器人的企业超过了800多家,其中超过200家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大部分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业集中度很低,总体规模小。
在这800多家企业里面,将近一半企业是没有产品的空牌子,剩下的一半企业里将近70%-80%是在代理别人的产品,真正能自己生产零部件或机器人产品的仅100家左右。
辛国斌对此保持着警醒,“把产能加一下算一算,过剩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是实实在在的。现在我国最大的十家机器人企业能不能吃饱都是问题,更何况还有七百多家企业在虎视眈眈。”
某种程度上,这是政府招商热情与企业扩张冲动“合谋”的结果,个体理性的选择加总之后却是一个典型的合成谬误,正如此前的光伏一样。
“现在的繁荣是炒出来的繁荣,产业实际是个什么状况呢?碎片化,小作坊式的生产,散小弱,高端产业低端化,甚至有‘玩具化’的发展趋势。”有主管部门负责人称,“机器人企业一定要掂量下自己的技术与竞争力,不要被地方政府忽悠,也不要去忽悠地方政府。”
在此背景下,避免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至关重要,曲道奎透露,成立TOP10就是要重点讨论这一问题。李东表示,在行业自律方面,工信部正在加快推动成立中国机器人协会,加大对工业机器人行业的规范力度。
记者获悉,《促进机器人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等政策即将出台,主要就是为了防范恶性竞争和重复性建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