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闭

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工控自动化 > 业界动态 > 机器人让制造露出“微笑”

机器人让制造露出“微笑”

作者: 时间:2016-05-26 来源:浙江日报 收藏
编者按: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机器人产业发展越来越受到各地政府的高度关注。

  但杨华勇同时也强调,我国产业在拥有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不少挑战。“集中体现在工业的设计、加工制造、标准机检测、市场开发等方面,尤其是在的关键零部件、基础件等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此外,在机器人研发的人才方面,我国应用型人才短缺,而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技工院校等机器人专业尚未完成。我国机器人产业需要新的思路,这包括新型人工的智能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杨华勇说。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05/291706.htm

  机器人基础与前沿技术正在迅猛发展,涉及工程材料、机械工程、传感器、自动化等各方面,许多学科交融、相互促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王田苗认为,就服务型机器人产业而言,未来在技术、智能汽车技术、智能材料技术、生物医学技术等四个方面潜力无限。

  浙产机器人借势而上

  2012年底,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全面推进机器换人”的决策部署。近年来,“机器换人”在浙江大地蔚然成风。据统计,目前我省在役机器人总量超过3万台,占全国的15%左右。仅在杭州,自主研发生产机器人的企业就超过40家。这对我省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也是一场挑战。

  一方面大量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具有智能化改造和提升的内在需求和动力;另一方面国产的智能制造产品、装备、技术和服务也在加快发展,能够提供推进智能制造应用的有效支撑。我省推进智能制造的市场空间非常大,也有相当的产业基础,同时也具有产业的优势。省经信委副主任马锦跃表示,机器人是智能制造机器中的关键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我省智能制造发展的水平。

  “浙江发展机器人产业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的制约,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比如,从国家布局的角度,一些基础性的配置显然不在浙江;新一轮布局中重点产业基地、研发基地和检测中心也几乎没有浙江的影子;核心零部件技术缺乏,系统集成企业总体上规模不大;相关领域存在人才不足的问题;对不同生产领域的工艺优化设计能力普遍偏弱等。”浙江省机器人协会会长朱世强表示。

  在朱世强看来,浙江机器人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既要围绕现实的市场需求,又要瞄准未来的方向进行提前布局。从现实的角度看,浙江发展通用工业机器人的可能性不大,但围绕产业升级改造过程中大量需要的、以机器人为核心装备的自动生产单元,应该有很好的发展空间。从未来发展方向看,服务机器人的发展空间很大,比如助老助残机器人、家用机器人等,不久的将来有望形成比较大的市场规模。

  “浙江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不够,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尚未形成产业化实力。比如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器技术等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在精度、可靠性、稳定性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建议,在中小企业众多的浙江,更加需要补齐科技创新力量薄弱的短板,鼓励高校科技人员进驻企业帮助进行质量、技术方面的提升,从而使浙江机器人产业更好地转型升级。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机器人 人工智能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