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企业谁能笑到最后?
安川通商机器人事业部的冯斌说,安川与中国企业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安川做机器人本体,中国企业熟悉各行各业、适合做系统集成商,大家在竞合中共同培育市场。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02/286708.htm中国企业艰难突围
今年,国内机器人市场增长将放缓,而跨国巨头本土化又步步紧逼、价格不断下降,本土机器人企业只能在细分市场中寻找突围的路径。2016年中国机器人市场的需求增速将进一步放缓,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制造业依旧不容乐观,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产能进一步被出清;二是2013~2015年引进的机器人尚未及时消化。
从细分市场突破,是一条可行的路径。如,巨轮智能从轮胎模具领域,转战轮胎行业的自动化,并取得初步成果。2013年,巨轮机器人事业部成立。“我们的发展思路,是通过我们的优势行业带动机器人发展,再带动关键零部件发展。”巨轮广州智能技术研究院的负责人介绍说,他们为一家杭州轮胎工厂做了自动化方案,帮助他们实现了工艺自动化。
“汽车行业利用机器人很成熟了,但是汽车零配件行业的自动化才刚开始,像香港一家汽配公司在全球40多个工厂都要自动化。”这位负责人认为,国产机器人的出路,就是找好自己的细分市场;同时坚持技术创新、产业链创新,形成差异化优势。
做减速器的绿的谐波公司,是另一个例子。它目前已在国产机器人的减速器市场中,占据半壁江山。绿的谐波副总经理李谦的“突围”体会是,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否则赚取的利润有限;好的性价比是竞争的前提,用数字化工厂来提升产品性价比,目标是80%的部件由机器人装配;优质的服务是争取客户的根本。
2015年工业机器人本体需求规模达到109亿元,同比增长16%,比2014年接近50%的增速放缓。而在去年国内109亿元的机器人市场中,国外机器人的份额高达85%,产值达到92.5亿元;国产机器人的份额仅为15%,产值约为16.4亿元,尽管这已比2014年11%的份额高。
国家863专家孙立宁预测,“未来五到八年,中国一定会出现跟国际巨头媲美的跨国机器人巨头,新松、埃夫特等企业已在崛起。随着核心部件的突破,中国一定会有这样的企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