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常见问题分析
3 提出几点建议与应对意见
3.1 逐步完善系统功能
对所有模拟量和状态量变位进行分类, 并用几种颜色加以区分, 当变电站有非正常状态 发生和设备异常时, 监控系统对各个量分类提供给监控人员使运行监控人员, 便于很直观地 看出各类告警信息,设计合理的线路布局和制造工艺,切断各种电磁耦合的途径,另外从软 硬件上采取屏蔽措施,优化结构设置,避免造成误发信号或微机工作出错。完善系统定时自 检、自诊断、自恢复处理功能,畅通环节上通信能力,必要时设置并启动备用通道,刷新遥信变位。后台机防误闭锁功能加入,与五防管理机形成互切,互为备用。将保护监控系统的 事故和预告音响信号独立出来,与后台监控语音报警系统相互一致又不受后台监控系统控 制, 防止发生后台监控机不工作或语音报警系统故障时发不出音响信号。 为了更好实现自动 化功能,应不断强化该系统各类报表、负荷变化曲线等功能,以便使监控人员更为直观地看 出潮流变化情况,月供、年供电量等。
3.2 加强运行管理
在运行中往往因装置使用不当等人为因素造成电力系统的不安全, 因此要制定相应的运 行规程,并严格按照规程各项规定执行,定期执行巡检制度,可定为 24 小时一次。完善巡 视内容,如自检和报告信息、语音报警和保护监控音响系统、工作电源运行、各种信号灯指 示、连接片和切换把手位置,特别对不间断电源(UPS)进行切换检查、通信系统是否正常 通信以及“四遥”功能是否正常。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是一项技术含量高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且电力系统的连续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一旦自动化系统发生问题,必须及时迅速排除,使之 尽快恢复正常运行, 这就需要正确分析判断故障点, 出现异常问题处置措施并制定相应的应 急处理预案。建立相应管理制度,包括:设备定期检查维护制、检修质量验收制、岗位责任 制度等。
3.3 加强变电站设备故障的处理模式
变电站的相关设备和电子元件是变电站工作的载体, 是能进行合理、 科学的信息调度的 根本保证。对于事故处理,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其具体步骤:(1)停止音响,记录时间; (2)根据事故症候,初步判断并向中心报告;(3)安排相关人员进行检查并作记录;(4)检查过 程中出现放电、闪耀或其他故障,应立即隔离;(5)全面分析故障,并做出相应的处理;(6) 待专业人员对故障进行合理的修复之后,及时恢复运行;(7)向上级汇报并作相关记录。
3.4 选择科学的变电站管理模式
变电站从传统的需要人员值班到无人值班, 其运行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整个变 电站在信息采集、信号发送、指令调度等与传统的设备管理存在很大的不同。变电站的管理 模式一定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环境情况,有效的选择合适的、科学的控制模式。在 整体上使得变电站控制更加有效, 结合当地实际的变电站运行环境, 能够让变电站运行过程 中更加得当。具体管理模式有以下几种:
(1) 以地区电网调度为中心的集中控制
无人值班变电站的日常工作和监视等操作都由遥控来实现, 它是建立在地区电网调度中 心之上的管理模式,减少了工作人员的日常任务,工作效率比较高。这种管理模式一般是在 比较偏远的地区,变电站数量比较少的情况下才会采用,摆脱了传统的“点对点”式的低效 率、高成本的模式。但是近年来,随着电网的扩大、电网技术的完善和无人综合自动化变电 站数目的增多,这种管理模式逐渐被淘汰。
(2) 分层管理、分级控制的模式
此种变电站控制模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对较大规模电网的需求, 通过设立控制中 心,而下按照一定的依据将所要控制的变电站进行分级。工作人员不参与变电站的控制,只 通过调度中心对变电站进行统一管理,这其中包括分配所需电量,按时控制电压等,其具体 的控制模式示意图如图 1:

通过图 1 知,采用这种模式,可以大大的提高整个变电站工作体系的效率,使得变电站 在整个运行中更加高效、快捷进行数据和信息的上行和下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