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 敢问路在何方
应聘与招聘,“挡不住的冰爽感觉”? |
记者:前几天,广东省首次公布了大学专业就业率,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甚至这个就业率有可能成为评价办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请问你是怎样看待这个就业率问题呢?
林卓:这个就业率实际上在去年已经向学校内部公布了,今年才向社会公布。它在某种程度上充分给予广大教育消费者一个知情权。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消费,应该受到社会的监督,接受市场的调节。公布就业率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学校根据市场调整专业。浙江大学就规定就业率在60%以下的专业必须淘汰,我觉得这样挺好的。现在各大学由于自身特点不一,对就业率所包含的指标看法不一,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各项指标的不断完善,就业率的公布将来应该成为一个机制、一个指挥棒。
董小麟:我觉得“就业率”这个指标并不是十分科学的,因为它并没有十分客观地去衡量、界定一个学校的就业情况。我认为这里有三点问题,一是这个“指标”本身还不完善,像一些学校的毕业生,他们是自己创业的,那这些学生就没有归入就业生一类,而且这些学生有很多都是优秀生。二是人们对这个就业率的理解还不够,就业不仅仅是找到一份工作这么简单的。三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专业不同、同一专业中知识结构又不同,所以学生就业根本就很难比。
谢恬:这是一个新生事物,应该要“一分为二”地分析。如果说以它作为评价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的一个标准,我认为目前还不准确,因为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不能从就业率的高低看,就业率包含的内容很广,而且这个数据也不是由中介机构统计的,在操作上还欠一点。但它也有利处,她强调了学校不仅要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负责,还要考虑学生受教育后的出路问题。
鼓起勇气一次次面对考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