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手机与无线通信 > 业界动态 > 华为收购港湾的N种真相(2)

华为收购港湾的N种真相(2)

——
作者:高炜 时间:2006-07-23 来源:数字商业时代 收藏
原因C:强力威慑“秀”

  华为收购港湾或许并不是仅仅着眼于技术、物质、品牌、市场等方面的收获,此次收购也许已经成为华为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强力威慑“秀”。

  李一男1993年自华中科大硕士毕业加入华为后,两年之后就升任华为最要害的部门—中央研究部的总裁,同时任华为副总裁。任正非对于李一男非常赏识,他是任正非最为得力的助手,也是当时呼声最高的华为接班人。华为的员工甚至在背后叫李一男为“任正非的干儿子”。

  2000年底,李一男带着从华为拿到的价值1000万元的设备北上京城,创立北京港湾有限公司,以“内部创业”之名,以华为企业网产品高级分销商的身份开始独闯江湖。

  在任正非近日公布的内部讲话中提到:“你们开始创业时,只要不伤害华为,我们是支持和理解的。当然你们在风险投资的推动下,所做的事对华为造成了伤害,我们只好作出反应,而且矛头也不是对准你们的。2001年至2002年华为处在内外交困、濒于崩溃的边缘。你们走的时候,华为是十分虚弱的,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包括内部许多人,仿效你们推动公司的分裂,偷盗技术及商业秘密。当然真正始作俑者是西方的基金,这些基金在美国的IT泡沫破灭中惨败后,转向中国,以挖空华为,窃取华为积累的无形财富,来摆脱他们的困境。华为那时弥漫着一片歪风邪气,都高喊‘资本的早期是肮脏的’的口号,成群结队地在风险投机的推动下,合手偷走公司的技术机密与商业机密,像很光荣的一样,真是风起云涌,使华为摇摇欲坠。竞争对手也利用你们来制约华为,我们面对了基金、竞争对手更大的压力。头两年我们通过加强信息安全、交付件管理才逐步使研发稳定下来;加强市场体系的干部教育与管理,使市场崩溃之风停住了。开了干部大会,稳定了整个组织,调整了士气,使公司从崩溃的边缘,又活了回来。后来我们发现并不是和你们竞争,主要面对的是基金和竞争对手,如果没有基金强大的力量,你们很难招架得住我们的竞争压力。我们敏感到基金的力量,与巨大的威胁,如果我们放弃竞争只有死路一条。如果基金这样做在中国获得全面胜利,那么对中国的高科技是一场灾难,它波及的就不只有华为一家了。因此,放任,对我们这种管理不善的公司是一个悲剧,我们没有退路,只有坚决和基金作斗争。当然也要面对竞争对手的利用及挤压。因此,较大地挫伤了你们……”

  任正非的观点相当清晰,话语中的“你们”,李一男就是其中的代表。而收购由李一男创立的港湾,不啻为对企业内外发出的一个强烈信号:华为连港湾都可以收拾,其他的“跳梁”就收敛一点吧。

  华为董事长孙亚芳在华为内部关于收购港湾的通气会上也说:“继续战争不应该成为我们此时的选择。实现和平的合适方式,不能没有代价,也不能代价太大。因为没有代价、完全零付费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双方达不成协议;付费过高,我们无法接受,因为我们要从华为未来几十年长期稳定发展(无论是高潮还是低潮)的历史长镜头评判:这个项目这个案例这样处理是否对华为长期发展有利,政策上有没有原则和方向错误,绝不能再让2002年前后的局面重演,这是我们这次处理这个项目和平解决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和最基本的政策原则。”

  很显然,华为收购港湾并不简单是为了一时的市场争雄,而是在考虑到华为未来几十年长期稳定发展基础上做出的决定。

原因D:港湾不能落到竞争对手手中

  或许消灭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将永远是收购的原因之一。但是在这场收购中,消灭竞争对手远远不是华为的目的。无论从市场表现、营业额、技术实力,港湾都还不足以威胁到华为。

  不过如果港湾与西门子,甚至其他国际巨头相结合,就足以威胁到华为在国内和国际的地位。港湾在过去几年中得到资本方近亿美元的资金支持,除此之外并未获得额外的支持,仅此就让任正非亲自坐镇“打港办”,几经辛苦方才遏制港湾。如果港湾与国际性大企业全方位地结合,必将迅速成为华为的心腹之患。因为港湾本身就是一个“小华为”,熟悉华为的风格,市场手法,技术实力。

  因此,仅仅基于商业上的考虑,消灭一个竞争对手还在其次,关键是绝对不能让华为的竞争对手得到港湾。由此来判定任正非施压西门子“要打全球价格战”,可信度似乎颇高。

原因E:国际收购战的预演

  2005年华为的合同销售额已经达到82亿美元,国际市场销售首次超过国内达到58%,在2006年,国际市场依然是其重点所在。而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收购融合已经成为市场的主流声音。全球电信业的多业务融合正在加速通信设备厂商的整合步伐。2006年初,美国电话公司收购南方贝尔。4月,阿尔卡特和朗讯科技相互并购。

  有华为内部中层表示,华为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收购一些在某专一领域“聚焦”、具有技术“创新”性的中型或者小型公司,来壮大自己的技术研发内涵。那么我们或许可以把华为收购港湾理解为国际并购的一场国内预演。相比国际收购而言,此次收购“同文同种”,无语言文化的障碍,甚至很多港湾员工原本就是从华为离开的,可以说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

  任正非在收购中强调“融合”,并有“只要大家是真诚的,所有问题都可以解决”等话。如果此次收购能够顺利完成,至少表示华为拥有了上亿美元企业收购并整合的经验。这对于未来华为国际收购的益处是不言而喻的。

  李一男与华为的十七个瞬间

  1993年,李一男华中科大硕士毕业进入华为,仅两天就获提升为工程师。

  1995年,李一男升任华为中央研究部的总裁、华为副总裁。

1998年,李一男任华为常务副总裁。

  1999年,李一男任华为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2000年,李一男以内部创业之名,创办北京港湾

  2001年5月,美国华平投资公司和上海实业旗下的龙科创投,分别向港湾网络注资1600万美元和300万美元。

  2001年,港湾营收1.41亿元人民币。

  2002年5月,美国华平投资公司和上海实业旗下的龙科创投再次分别向港湾网络投资3700万美元和500万美元,并为其提供了3500万美元的银行贷款担保。

  华为成立“打港办”,全力在市场上遏制港湾发展。

  2002年,港湾营收4.1亿元人民币。

  2003年,港湾营收10亿元人民币。

  2004年3月2日,港湾又吸引到包括TVG投资、淡马锡控股和原股东的3700万美元注资。

  2004年,港湾营收12亿元人民币。

  2005年5月,在港湾酝酿上市前夕,李一男给任正非写了一封信,意欲高挂免战牌。

  2005年9月2日,华为给港湾法务去函,要求港湾尽快解释对华为多项知识产权的问题,否则不排除诉诸法律。

  2005年,港湾登陆NASDAQ触礁。

  2005年12月,华平为港湾寻找买主西门子,华为同样以知识产权为由进行阻难,终致搁浅。

  2006年6月6日,华为科技和港湾网络联合宣布,二者达成有关收购的意向性协定,并正式签订谅解备忘录。李一男与港湾走上回归华为之路。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