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专题 > 汽车半导体技术缺失制约汽车业发展

汽车半导体技术缺失制约汽车业发展

作者: 时间:2012-07-10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 收藏

  过去十年汽车工业的竞争是汽车电子化的竞争,平均每辆汽车采用的半导体器件数量成倍增长。从1996到2008年,一辆普通汽车中平均用到的微控制器()数量已经从6个增加到100个,一些高端车型中甚至达到了250个以上。就平均每辆汽车的半导体用量(全球市场除以全球汽车产量)分析,2010年平均每辆汽车应用半导体成本已达308美元。依靠半导体和电子系统使汽车变得更加安全、舒适、娱乐、节能和智能化,是今后汽车工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134464.htm

  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强大的基础电子元器件的支撑,例如,随着半导体制造工艺的提升,采用90nm工艺的32位微控制器()的出现和应用,使得汽车电控系统的处理运算能力和控制精度大幅提升。包含、ASIC、模拟IC、功率半导体及传感器等。2010年全球市场随着全球景气复苏,各地区之汽车生产数量大幅回升,呈现高度成长。根据WSTS统计,2010年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规模可达230亿美元,年成长率高达44.4%。观察2006~2010年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规模,其占整体半导体市场比重维持在7%~8%之间。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2006—2010年的年均增长率为8.1%,高于整个半导体市场的平均增速。图1是2006-2014年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规模。

  图1:2006-2014年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WSTS,MIC,2011年4月

  专家预测,未来5年,中国汽车半导体市场将平均以每年26.5%增速发展,到2012年汽车半导体市场预计将占全球的12%。

  从我国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产业通过跨国合作,引进了资金、技术、管理和车型,促进了汽车产业的发展。但是,历经20多年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弊端日益显现。汽车产业链关键环节受制于海外,特别是发动机、底盘的电子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缺乏自主研发能力,使我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整体竞争力远差于欧美、日本。

  我国汽车市场相比北美、欧洲、日本和韩国等成熟市场,主流产品以中低档车型为主。自主品牌汽车的电子装备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研究表明,就每辆汽车中所使用的半导体产品成分而言,北美、欧洲和日韩等传统汽车市场的平均每辆汽车半导体成分是中国汽车的2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半导体技术缺失制约了我国本土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调查表明,我国本土汽车电子厂商不少的新开发项目卡在芯片上,由于国产芯片质量不过关,国外芯片价格太贵,导致新开发的系统产品成本超出整车厂可以接受的价格范围而最终放弃。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芯片而导致本土创新型汽车电子项目流产的例子不在少数, 汽车半导体技术缺失,已严重影响了本土汽车电子和汽车产业的发展。

  需要看到的是,现阶段无论是进口或者国产车型,其所采用的汽车级芯片都是国外的产品,这个市场由英飞凌、飞思卡尔、NXP、瑞萨、TI等国际大厂牢牢掌握,这些国际巨头占据了超过90%的市场份额。这也直接导致了国产车在供应安全上的隐患,无论在2010年市场井喷还是2011年日本地震所造成的供应紧张状况下,这些芯片厂商首选是优先保证国际大厂,其次是合资企业,从而使得国产车厂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采购困难,给其造成了巨大损失。

  因此,无论从自主汽车品牌的供应安全性,还是基于汽车半导体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实现汽车级芯片的国产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及经济效益。另外,目前车载系统SoC芯片主要由FreeScale、NXP、ST等国外少数芯片企业供应,国外巨头的这些车载信息芯片,虽然集成度高、功能强大,但由于其产品线兼顾了消费类、工业类及汽车类等多种应用,芯片价格非常昂贵,降低了国内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的竞争优势,制约了他们的发展。



关键词: 汽车半导体 MCU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