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方资源换项目战略引争议:空手套白狼之嫌
也是在这一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炭资源管理的意见》——俗称“50号文”——将“资源换项目”的意图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123150.htm该文规定,“一次性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在40亿元以上的新建大型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项目”,可配置煤炭资源,标准是“固定资产投资每20亿元配置煤炭资源1亿吨,一个项目主体配置煤炭资源最多不超过10亿吨”。
虽然配置的煤炭资源,资源价款一分都不能少交,但在国家煤炭政策不断收紧、煤矿整合一轮接一轮袭来之时,能获得煤炭资源配置,其意义显然不言而喻。
按照近期煤价,每吨煤至少可获利200元,1亿吨煤可开采资源大概为6000—7000万吨,企业可获利120—140亿元。即使企业20亿元投资打了水漂,在煤矿上也可收获巨利。由此可见鄂尔多斯送出的“红包”有多大。
也因此,在“50号文”出台之后,鄂尔多斯依靠煤炭资源配置,在招商引资方面频有斩获。
鄂尔多斯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该市成功引进了包括奇瑞汽车30万台乘用车、精工一万台载重车项目在内的多个汽车制造项目,以及国电3000吨多晶硅项目,无锡尚德5G太阳能电池项目在内的一系列项目。
不仅仅是鄂尔多斯。陕西、新疆等这种传统资源大省也加入了用煤炭资源吸引外来资金和项目的行列。
而且类似的模式也被引用到了风力发电、矿产开发、甚至是旅游开发等多种领域,各地方政府只要发现自身有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一般都是以类似模式推出。据媒体报道,三个月前,另一家彩电面板制造商TCL集团旗下的TCL新疆能源有限公司已进入实质运作,TCL集团还在筹备煤业勘探开发公司。
各怀心思:“空手套白狼”之嫌
京东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当地的资源以求带来盈利,鄂尔多斯的“资源换项目”也将成为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8月30日京东方发布正式公告之前,媒体已有京东方将获得不少于10亿吨煤炭资源的消息。并且,外界也注意到,京东方今年面临继续亏损从而有可能被戴上ST帽子,迫切扭亏成为京东方的一个目标。
因此,有观点认为,如果京东方获得10亿吨煤炭资源,可能采取全部出售获得一次性现金收益或者一次性出让开采权等方式,按照每吨9-12元的市场价格,其获得的收益可能超过80亿元。如此一来,必然能使今年的报表数字扭亏为盈。如果这样推论,京东方到鄂尔多斯去投资等于是完全为了获得当地的资源以求带来盈利,鄂尔多斯的“资源换项目”也将成为竹篮打水一场空。
实际上,“资源换项目”的文件甫一出台,就引发广泛争议——火电、煤化工需要大量煤炭,沿产业链扩张到上游,尚有充分理由;但汽车等产业和煤炭毫不沾边,类似跨行业的大规模投资,难免引人联想,甚至有人担心这些企业可能会“空手套白狼”。
不过,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长苏建荣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否认了上述担忧。他认为,鄂尔多斯的资源“不可能被套走”:政府只是给企业一个配置煤炭资源的承诺,等到探矿、采矿的手续办下来,最快也需要3—5年;如果企业的投资额度达不到,政府可因其“违约”随时收回资源。“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才是空手套白狼。”苏建荣说。
但在精功、中兴、奇瑞等诸多车企纷纷集中落户鄂尔多斯之后,质疑在2011年年初再次迸发出高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