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电源与新能源 > 业界动态 > 深入剖析中国光伏产业

深入剖析中国光伏产业

—— 三头在外局面亟待解决
作者: 时间:2011-05-11 来源:能源 收藏

  “国内产品的优势在于价格,由于我们的产品都是进口,需缴纳17%的增值税,价格必然高于国内产品。但是我们的优势在于设备的质量及其稳定性。” 陆文泉坦言。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119401.htm

  博弈与布局

  技术、成本、价格的博弈在业已经开始显现:本土企业蓄势待发,外资企业紧锣密鼓地进行本土化布局。

  作为竞争对手,他们都深谙自身的优劣势。“国产设备价格优势明显。而且在去年市场火暴的情况下,国内设备交货周期短,很快对市场做出反应。”北方微电子光伏产品事业部总经理王宝全博士说。

  国海证券分析认为,中国拥有相对廉价的劳动力,生产成本一般比进口设备低1/2—1/3。此外,国内设备企业产能扩建快,售后服务方便快捷等优势,也有望加速设备的国产化进程。

  目前,国内设备企业可提供7种晶体硅电池生产线设备中的6种。其中,国产丝网印刷机只在研发线使用,大生产线的全自动丝网印刷机几乎全都从国外进口。在采访中,许多业内人士都向记者提到了在丝网印刷、硅片切割领域的龙头老大——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应用材料在中国的客户超过100个,世界上知名的企业如英利、天合光能、晶澳、赛维等都是我们的客户。” 应用材料中国首席技术官、副总裁邹钢博士介绍说。

  2009年,应用材料在西安建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光伏技术研发中心,致力于薄膜和晶体硅太阳能组件生产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展示、测试。在邹钢看来,这是应用材料在中国本土化战略的重要一步。“研发中心成立后,我们在本土与客户互动,给他们提供最好的技术、支持,快速地了解市场的需求进行研发。同时,技术服务是关键的一个环节,研发中心的工程师都是本地招聘。几年下来,他们都成了专家。当客户出现问题,不需要打电话到欧洲和美国解决问题,不再受到语言和时间的限制。”为了解决物流的难题,去年年底,GTSolar把库房迁到了香港,物流时间从一个月缩短到3天。

  外商的积极布局正是看中了未来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太阳能光伏设备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未来亚洲市场,尤其是在中国,将成为全球光伏制造设备的一个主要增长动力。

  一些领头的国内企业正在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奋力追赶。在中国从事光伏装备研制历史最长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8研究所,2010年的光伏装备销售突破10亿元。他们依靠太阳能电池大生产线提升资金实力,加快装备的研发进度,以往3到5年开发1台装备,现在1年可开发至少3个装备品种。

  如何追赶?

  作为市场和技术都在外的光伏产业,起步颇为艰难。“几年前,我们曾去德国参观一家企业,却被对方阻于门外,只在工厂周围看了看,他们是在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孟宪淦回忆道。“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光伏产业发展经历两种不同模式:西方做技术设备的研发,卖给我们技术和设备,赚大钱;我们拼命买设备,利用资源和劳力向人家出口产品。实际上,我们在给他们打工。”

  也就在这几年间,中国的光伏装备产业迅速崛起,解决了“有和没有”的问题。颇为尴尬的是,虽然本地设备有了,很多企业却不敢使用。一位组件企业人士向记者表示,我国的组件企业大部分都是以出口为导向,用中国设备生产的产品不容易赢得外国客户的认可。

  在孟宪淦看来,国内组件企业遇到的问题,如果国内光伏市场发展,问题就迎刃而解。“截至2010年年底,风力发电累计装机已达到4000多万千瓦,光伏累计装机才80多万千瓦。风机设备的国产化程度远远高于光伏设备,因为风机制造业的市场几乎全在中国。没有市场的拉动,装备制造业没法发展。只有自己使用了,别人才敢用我们的设备。”



关键词: 光伏装备 多晶硅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