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利全产业链掌握话语权 太阳能业务版图扩展
老谋深算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113604.htm苗连生的成功,马学禄给了一句话,“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老苗是“老谋深算”。
2002年,英利嫁接上市公司天威保变,惹人非议。问题在于,出让2%的公司股权给天威保变,使得天威保变成为天威英利的控股股东,收购价格以净资产确定,英利获得156万元。此后,苗连生付出了不可想象的2500万才得以赎回控股权。
然而,值得还是不值得?如果说当时人们还蒙在鼓里,现在一目了然。老苗宁可付出上百倍的代价获取资金,也要赢得光伏产业那几年最好的发展时机。
上市之时,英利又是一波五折。最终于2007年,成为继无锡尚德、常州天合之后第三个登陆纽交所的中国民营光伏企业。一定要上市,因为老苗看到的是,由上市带来的深入欧美市场的品牌形象,以及充裕的资本后盾。资本、市场、品牌,老苗瞅准的是这些,而非名气。
相对于近年声名鹊起的无锡尚德、江西赛维,英利做太阳能的历史更为悠久;而从产业链上看,英利是全球惟一布局全产业链的太阳能光伏企业。然而,南非世界杯之前,英利苗连生的名气与尚德施正荣、赛维彭小峰基本上无法相提并论。
可老苗就是这个脾气。可能也是这一点,他与马学禄才能一直维持友好关系。就像马学禄搞开发区的时候,第一个阶段只做不说,第二个阶段多做少说,到了一定程度才该说就说。
老苗闷头做了很多大事。保密工作做得最好的就是“六九赌日”。
时光回溯到2007年夏天,原本签订了三年合同的美国硅料公司停止给英利供货,最重要的原因是,合同签订一年来,多晶硅(生产太阳能产品的原料)的价格从400美元涨到了500美元。那时候,只有美德日韩少数几个国家的少数几个公司掌握着硅料的提取方法。中国企业没有一点办法。
当时英利正处于快速增长期,这会儿卡你脖子你更难受。接下来的一年,老苗飞了60多万公里满世界找硅料。倒是有一家德国公司说可以,但是条件极其严苛:一次性交付12亿元人民币;12年内不能建造自己的硅料厂;铸锭和切片技术转让给对方。
这事儿老苗万不肯答应,“自己的大好河山割人一半,自己的孩子管人叫爹,绝对不可能。”他开始考虑建立自己的硅料厂,蹦下去看看这水到底是深是浅。
2008年初,集团秘密成立“筹粮处”——军人出身的苗连生做好了一切保密工作,这是个19人的团队,大家都签了协议,任何人不准向外透露此事。集团任何通知、会议、文件,网络、档案、备份档案中,也都不曾露出蛛丝马迹。
英利毕竟是上市公司,上马一个项目都要发公告,何况是这么一个大事。可为了保密,苗连生将自己的全部股权压上,个人掏腰包。待到建成投产了,再装到上市公司。“让你们看到,我老苗是很实在的”,说这话的时候,老苗颇有大义凛然之气。
他不是没有做过最坏的打算——创业的时候就3万块钱,最后能剩下6万就行,怎么也得翻一倍啊。老苗又很肯定,“有把握,相当有把握”。直到4月,第一批研制成功,纯度达到6个9之后,集团才慢慢透出风声。随后,英利建立“六九硅业”,成为中国第一家提供硅料的太阳能光伏企业。
自此,从上马3兆瓦项目时,英利产业链继续向上游延伸,形成了“硅料-铸锭-硅片-电池-组件-系统”这个光伏产业最完整的产业链,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因为英利是惟一的全产业链企业,老苗最终控制了行业话语权。
整个故事颇有一把赌的味道。可用马学禄的话说,只要你没有确切把握那就是赌博。对于企业来说,资源总是短缺,企业家永远追求的是资源效用最大化。如果你有100万,存50万,那么总有一半的资源处于浪费状态。这种企业步子很稳但也难以做大。英利俨然告别了“小”的时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