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结构组成及成熟模型展示
智能电网的四个层面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110259.htm电网层面
拥有强大自愈和抗外界干扰的能力是智能电网发展的基础。系统对全网运行状态实时监测,利用监测数据进行连续的自分析、自诊断,及时发现电网故障隐患,并用自动控制手段将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的电网能及时监测到温度变化、电源接入等外界因素,从而采取智能手段积极应对。此外,面对冰雪、地震等极端自然灾害,电网应具有较高的抗攻击能力; 在系统发生停电后,电网能够快速反应,迅速、有序地恢复供电,最大程度降低停电影响。
一体化电网特点是全国实现广域的跨区交直流输配电一体化,让能量、数据、资金“三流”合一,达成电网与环境的自然相处。这就要求深入系统研究一体化电网的安全理论和分析方法,构建电网输电配电的智能调度平台以及构思电网一体化的虚拟运营平台。
环保层面
清洁、环保的能源结构是智能电网发展的内在要求。电网能够兼容集中式发电和分布式发电模式,支持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电以及电网储能设备的接入,并通过合理完备的体制进行管理,实现微电网与特高压电网之间的相互补充和支援。
分布式发电(特别是太阳能)技术及其接入系统的研究包括分布式发电技术本身、接入后对系统的影响等方面。
管理层面
集团化、高效率的管理是智能电网发展的保障。统一的规范和平台有助于实现电网信息的整合,使电力生产和企业管理具备更加细致、高效的标准和流程,以及完善的考核评估体系。此外,管理者应合理把握工程项目建设规模和建设时序,提高电网建设的投资效益,实现电网的科学发展,有效地降低运维成本。
市场层面
灵活、互动的电力市场是智能电网发展的最终体现。为此,需为电力市场的实施提供开放的平台,支持电力交易的开展,并提供优质的服务。在开放的系统和共享的信息模式的基础上,用户和电网公司之间才能形成网络互动和即时连接,实现数据读取的实时、高速、双向的总体效果。用户根据需要自主选择最优的供电方案,电力企业通过电价等方式,鼓励用户参与电网调节。最终希望能实现电力、电信、电视、远程家电控制和电池集成充电等的多用途开发。如何更好地市场化?我们的研究方向包括以下这些内容:
● 智能电表及其规范体系;
● 基于智能电表的高级计量管理体系;
● 动态电价研究;
● 用户管理与服务技术支持平台和双向互动平台;
● 智能电网示范小区;
● 逐步开展基于智能电网等附加服务研究;
● 用户友好理论体系,用户友好型电网的特点是有效利用各种清洁能源和用户参与互动的“人、器、网”;
● 智能营销高层软件。
总之,智能电网虽然已经称得上先进,也被许多人视为物联网的典型性应用,但它离真正的理想状态还有一定差距,不能固步自封!
延伸阅读一:国外电网发展状况
在电网发展基础方面,发达国家的电力需求趋于饱和,电网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网架结构稳定、成熟,具备较为充裕的输配电供应能力。
美国的电网基础架构技术陈旧、存在稳定性问题; 电力市场电网瓶颈影响市场效率; 电网安全方面着重在抓防止大停电和恐怖袭击。电力行业从业人员年龄结构老化。美国主要是对陈旧老化的电力设施进行更新改造或依靠技术手段提高利用效率,关注电力网络基础架构的升级更新,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系统智能对人工的替代。
欧洲各国家间电网互联存在问题,而且不同国家的运行模式不同,因此欧洲国家关注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并带动整个行业发展模式的转变,进而满足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的需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