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投资回暖:争辩产业链中端过热
“今年36平米,明年要72平米。”2010年3月17日,在Solarcon China 2010会场现场,无锡惠德董事长惠梦君显得有些兴奋。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107289.htm之所以如此兴奋得益于销量的疯狂增长,惠梦君预计2010年的企业销量是2009年的10倍,惠梦君所在的企业主要生产单晶炉。
无独有偶,“这个月,有三分之一的订单没法满足,因为超出了产能”,世界最大的切片制造商赛维LDK总裁佟兴雪向本报记者传递了同样的信息。
据记者调查,随着光伏产业逐步恢复,国内光伏产品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并引发相应的投资,不过在这一轮投资热潮中,一直不被重视的产业链中端受到追捧,但随之也引发了投资过热的担忧。
10倍增长
“2009年销售才10多台,今年势头很好,估计会在100台左右。”惠梦君表示,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以及欧洲光伏政策的推动,2010年将一改2008-2009年的颓势,引发一波高速增长。
2010年初,国内各大太阳能生产商的财务报表显示光伏市场已然恢复快速增长,3月初,国内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商尚德电力预期发布年报,其称2009年太阳能电池板达到704MW,同比增长42%,同时各项财务指标均大幅超过华尔街分析师的预期,另外其称2010年出货量同比增长不低于70%。
不过,在整体恢复高速增长的光伏市场中,其中光伏产业中游尤其热,这在光伏设备商这里表现得尤为强烈,都是呈倍数增长。
前述无锡惠德主要生产单晶炉,属于中游的第一个环节,而精功科技(002006.SZ)则主要生产应用于第二个环节的铸锭炉。
“从目前的订单情况来看,2010年铸锭炉的产量应该是2009年的3-4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精功科技销售人员向记者透露,而2009年仅比2008年增长了1倍。
据记者调查,市场上流传着,国内铸锭炉最主要的提供商GT的订单数超过生产能力的1.5倍,许多财大气粗的光伏后进者甚至开始“承包”中游制造商的生产线。
“晶片确实是供不应求,而且在短期之内无法改变。”佟兴雪认为,由于中游设备交货期在1年以上,因此短期内,晶片的供应情况不会出现大的变化。
结构性失衡
在惠梦君看来,单晶炉需求的暴涨首先得益于光伏市场的乐观预期,在其推动下,许多光伏产品制造商积极扩大产能。
而产能的快速扩张引发了光伏产业链中的结构性问题。
从光伏的产业链来看,光伏下游进入门槛相比较低,林洋新能源技术总监马跃称,下游组件的生产相对比较容易,而中游拉晶切片的投资高于下游,“整体风险也比下游高”。
林洋新能源是国内最大的光伏生产商之一,2009年光伏电池组件生产能力为360MW,2010年准备把组件产能提升到700MW。
“我们是一个垂直整合的企业,从多晶硅碇至组件,还有光伏系统设计与安装,但我们的投资一般是从组件开始向上延伸。”马跃称出于风险与收益的考虑,林洋新能源一般是先扩产下游再扩产中游,“同类型企业基本都是这样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