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产业结构调整 斥资百亿推进三大新兴产业
“不是全方位铺开,而是有重点地引入,构建有深圳特色的产业。”许勤对外界的疑问给出这样的回应。而这在此前的一些政府动态上已初现端倪。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106427.htm2009年9月20日,马云来了;2010年2月1日,李彦宏来了。2010年3月28日,已永久落户深圳的中国IT领袖峰会第二次会议即将举行,互联网巨头、创业投资巨头将齐聚深圳。
专家袁易明则预测,在好的政府导向和市场机制作用下,深圳将涌现出一批类似于华为、中兴和腾讯的明星企业。
引进国字号研究院 弥补科技人才短板
尽管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确定给未来深圳发展带来亮色,但仍有不少人心存担忧。深圳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大力调整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目前,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达到8710亿元,成为其第一支柱产业。但多年来,“科技、教育、人才”等问题一直被认为是深圳城市竞争力的短板。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我国的科技创新就是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开始的。深圳一直走的是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之路,即“90%以上的研发机构、90%研发人员都在企业,90%的研发经费来自企业,90%的专利是由企业申请”的“四个90%”。这既是深圳特色,也从侧面反映出深圳的尴尬——没有研究型大学和重量级科研机构。因而,城市发展的后劲屡屡受到外界质疑。而此番被选定为新经济增长点的三大产业显然也面临同样问题。
事实上,深圳市委、市政府早在2003年就已遇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无序和后劲不足问题。南方科技大学就是从那时起开始筹建,并布局引进国家级的科研机构和项目。近年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相继入驻和落户深圳,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被正式聘为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以及2009年年底深圳高交会上国家超级计算机中心等“国字号”项目频频落户深圳绝非偶然。
目前,深圳市政府已经专门设立了生物、新能源、互联网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计划投资105亿元支持三大产业迅速形成规模,并将在这三大产业核心技术开发、攻关、应用、创新技术能力建设、重大项目培育和引进、人才培养以及知识产权标准战略和国内外市场开拓上倾注更大的精力,调动更多资源,采取更重要的措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