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电源与新能源 > 新品快递 > 光伏产业重入扩张通道

光伏产业重入扩张通道

作者: 时间:2010-02-22 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收藏

  高纪凡研究发现,中国产业这些年一直是在供需波动中发展的,波动周期是24个月。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106118.htm

  2006年第四季度起到2007年上半年,是第一次波动。2008年第四季度到2009年上半年,是第二波动期。现在又面临着新一轮波动。“这种波动,有市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和产业产能扩张周期有关。”高纪凡说。

  他向本刊记者解释说,市场是双向调控机制。在对待供求方面,政府看的是已经安装的量,投资人和企业看的是实际产能,企业总是提前准备扩张产能。这两者之间有12个月的时间差。产能扩张到产品下线时间一般是9个月,所以说新生的产能总是受到压力。

  “就像现在来说,政府看到企业困难,启动了国内市场。中国市场已经大到支撑整个行业的产能了吗?还远远没有,真正的安装量在全球市场上连5%都不到。但这导致了一些新兴企业和二三流企业想象性的市场利好,地方政府投资欲望和力度也在加大。”

  李俊峰认为,尽管2009年形势比预期要好得多,但“两头在外”的局面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出口仍有98%。光伏产品的中国制造在世界范围的比重也在提高,2009年已占到40%~45%,对国外市场依赖度更高了。一旦国外市场政策进行调整,就会对我们造成冲击。

  高纪凡认同这个说法,2008年底至2009年一季度,行业危机固然有金融危机造成的市场需求低迷原因,但主要还是西班牙政府停止市场补贴。

  2009年全球总需求量比上年只增长了10个百分点,但中国光伏企业产能增长了100%。“老企业比如天合接近100%,英利、尚德等大企业增长都在60%~70%。”李俊峰告诉本刊记者。

  “非理性价格”之问

  由国家能源局主导的第二批光伏并网电站近期启动。据悉在内蒙古、陕西等8个省份开建的电站,其装机容量高于第一批示范项目敦煌电站,单机容量在10~50兆瓦之间。

  对装机规模的限制是为了防止招标过程中出现的电价的非理性竞争,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副秘书长史利民分析说。

  尽管一年过去,但作为我国首个光伏发电示范项目——敦煌电站招标会上激烈的价格厮杀让业内记忆犹新。

  为了获得开发权,包括五大发电企业(华能、大唐、国电、华电、中电投)在内共有18个联合体竞价。其中,隶属于央企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的国投电力投出了0.69元/度的电价,不仅在18个联合体的全部报价中最低,而且明显低于当时2~3元/度的行业平均成本。0.69元/度的电价被业内称为“故事”,并认为有不惜亏损争抢项目圈地的嫌疑。

  2009年6月下旬,中广核能源公司牵头的联合体最终以1.09元/度的电价在这一项目的招标中胜出。



关键词: 光伏 太阳能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