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4万亿算力帝国 刷新科技历史
7月9日美股开盘后,英伟达一度上涨2.5%,达163.9美元/股,总市值超4万亿美元,和2024年日本的GDP相当。
同时,英伟达也是第一家冲上4万亿美元的企业,这在全球、科技、美股历史上,都是新的里程碑。
虽然到了当天收盘,英伟达股价有所回落,收盘价为162.9美元,但其总市值仍高达3.97万亿美元,逼近4万亿美元关卡。盘后微涨至163.36美元,恰好冲过4万亿美元。
目前,全球市值超过3万亿美元的公司只有三家,第二名微软总市值为3.75万亿美元,第三名苹果的总市值为3.14万亿美元。
Loop Capital预测英伟达市值可达6万亿美元。分析师AnandaBaruah将英伟达的目标价从175美元上调至250美元,是华尔街当前给予该公司的最高目标价。
他还在研报中指出:“我们的研究表明,我们正进入下一波生成式 AI(GenAI)采用的‘黄金浪潮’,而英伟达正处于这股更强劲需求的前端。”
4万亿算力帝国
来到4万亿俱乐部门口,英伟达用了多久?
仅从市值变化来看,两年前英伟达的市值还不到1万亿美元,随后开启猛涨模式,2023年6月进入1万亿美元大关。不到一年时间,2024年3月,英伟达突破2万亿,到6月飙到3万亿美元。
一年后的2025年7月,英伟达市值一度突破了4万亿美元,股价较4月低点已上涨89%。从2万亿到3万亿,英伟达仅用时3个月,从3万亿到4万亿,英伟达也只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
这样的“狂飙”速度,一路见证了科技时代的变迁,算力成为新的“信仰”,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正带领着英伟达加速一切。
在生成式AI的需求驱动下,英伟达的业绩也一路飙涨。截至2026财年Q1,英伟达营收达440.6亿美元,同比增长69%;GAAP净利润187.8亿美元,同比增26%;Non-GAAP每股摊薄收益0.81美元,同比增长33%。
从产业趋势看,英伟达以一己之力带动着整体AI产业链、AI芯片产业向上增长。可以看到,A股市场上,英伟达也带动工业富联等产业链业绩上涨。
“2024年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增长,基本上来自英伟达一家公司。”TrendForce集邦咨询资深分析师储于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英伟达在2023至2024年营收增长率高达125%,而其他Fabless公司大多仅录得20%左右的增长。
眼下,英伟达带着Blackwell系列芯片驰骋市场,各大机构纷纷调高出货预期。今年二季度,GB200就已经开始量产,GB300计划在第四季度进入量产。
根据Bernstein报告的数据,预计在2025年第三季度,GB200机架的出货量达到10000台,GB300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出货量为数千台。Jefferies也在报告中给出了相近的预测,估计第三季度GB200的出货量在1万台左右,2025年全年,GB200 NVL72总出货量约27000台。
这也意味着,在AI服务器市场,英伟达依然强劲。目前从AI芯片供货AI服务器的占比看,英伟达还是第一。“今年英伟达估计占据七成左右,AMD的占比约8%。”储于超表示。
英伟达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对AI云端运算的深度制霸,AI服务器成为核心增长引擎。从财报可以得到佐证:根据英伟达2026财年第一财季业绩,其数据中心业务实现391亿美元营收,同比增长73%,占总营收比例高达89%。
核心的AI服务器增速虽然放缓,但是需求仍在攀升。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预测,2025年AI服务器的产值会达到30亿美元,同比增长46%。随着英伟达从Hopper系列向Blackwell系列转换,整个AI服务器产值提升。
在底层逻辑上,英伟达一直在做一件事情,让芯片干活更纯粹,不断地堆叠并行计算,主要是在并行乘法计算。黄仁勋一直在专注加速准备着,历史的机缘巧合悄然到来。
当年英伟达GPU支持AlexNet卷积神经网络训练,AlexNet团队碰巧发现GPU竟然比CPU快这么多,英伟达则是碰巧遇到人工智能的发展主要依赖算力。GPU和AI一路相辅相成,共同成就了当前的科技传奇。
算力范式延续
未来人类的科技史,将如何书写“黄教主”?
在科技史的长河中,我们试着将群星分为三个派别,第一个类型是开宗立派,少数关键人物以其开创性的贡献定义了整个时代,他们大多是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比如牛顿、爱因斯坦、图灵、冯·诺依曼、香农等等。
第二种类型是独树一帜、拓展传承的派别,比如摩尔,他的摩尔定律指挥棒引领了半导体界的成长;第三种是企业家、技术天才,比如传奇CEO杰克·韦尔奇,重塑了所在的商界。
现在黄仁勋或可进入第二派,虽未开宗立派,但是在算力星河中建立了AI时代的算力范式。当前AI背后的一整套基础设施,从GPU并行运算、到CUDA生态、到联接技术、算法软件,都是黄仁勋创立英伟达所开辟的算力范式。
今年以来,英伟达一直强调公司正在向AI基础设施企业转型,英伟达并不是建造芯片,而是建设AI基础设施(AI Infra)。现在,英伟达从年初的低谷中上涨,达到新的高度。
英伟达当然也面临着新兴创业生态的挑战,但依然有生态的护城河,在市值上,英伟达已经超越科技巨头微软、苹果。作为一家更偏B端的芯片企业,产品层面的影响力或许不如苹果微软这些C端巨头,但是仅仅在技术领域的进步方面,已经不逊色于他们。
同时,英伟达依然在展现出新的趋势,比如黄仁勋在GTC上所言,全球算力需求仍会持续增长,推理模型的计算量将是预训练模型的100倍,他为英伟达和行业描绘的蓝图是生成式AI、代理AI(Agentic AI)和物理AI(Physical AI)。
在近期的股东大会上,黄仁勋谈到了最近的重点布局。他表示,公司正在迈入“十年AI基础设施建设周期”的开端,“AI和机器人技术是最大的两个增长机会,代表着数万亿美元的市场”。
当前的英伟达三面出击,其一是继续稳固AI领先地位,依托Blackwell及后续新品,继续加强技术优势。
其二是看好机器人、自动驾驶等AI战场。机器人无疑是英伟达瞄准的下一个标的,“通用机器人的时代已经到来。”黄仁勋多次在演讲中表达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劳动力需求与AI技术的高速发展正在推动通用机器人加速走向产业化。
此外,英伟达一直在加速主权AI建设,加码政府与超大规模合作项目,强化全球基础设施。这是英伟达在进一步拓展全球化市场,同时也可以抵消出口管制的影响。
同时,英伟达仍面临多个维度的挑战。一方面中国市场仍在受限,目前英伟达正尝试更新芯片设计,来符合管制标准,希望继续服务中国市场。
另一方面,同业竞争压力加大,包括AMD、谷歌、亚马逊等公司都在加大AI布局。不过市场普遍认为,在高端AI芯片性能方面,目前仍难撼动英伟达现有地位,但挑战者的队伍在变强。
英伟达并非高枕无忧,但是当前市场的悲观情绪已基本出尽。从一家在游戏玩家中享有盛誉的显卡公司,到如今定义AI时代的算力基础设施巨头,英伟达的成长史是绝佳的观察样本。
眼下,黄仁勋所规划的“新AI基建设周期”才刚刚开启。面对竞争加剧和地缘政治的暗流,英伟达构建的算力范式仍在延续,算力帝国的征程,远未到达终点。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