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X E系列是恩智浦丰富的MCX产品组合中最注重可靠性与安全性的系列。随着该系列的推出,恩智浦进一步丰富了其5V兼容的MCU产品线,为从3V到5V的设计提供一致的开发体验,帮助工程师在复杂环境中打造高可靠性的系统。 随着边缘应用所处的环境日益严苛,对微控制器的韧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MCX E系列应运而生,基于 Arm® Cortex®-M4F内核,专为在电气和热环境极端复杂的场景中实现稳定控制而设计。MCX E24是该系列的首款产品,具备工业自动化、智能家电和能源控制所需的性能、安全
关键字:
5V MCU MCU 严苛环境
未来出行的变革不仅在颠覆汽车行业,更在不断加剧汽车的复杂性。由人工智能 (AI) 驱动的驾驶体验、车云互联能力与云原生开发,正在重塑汽车的设计、制造与体验。汽车中先进软件与 AI 能力的快速集成和持续部署,为日益复杂的系统带来了诸多挑战:如何确保无缝集成、实时性能、功能安全与网络安全?此外,协调不同平台的更新迭代、实现跨平台互操作性,以及满足全球市场的合规要求,更给车厂增添了多重难度。Arm 近期推出了 Arm Zena 计算子系统 (CSS)——一套具备变革意义的预先集成、预先验证计算子系统,专为加速
关键字:
Arm Zena 计算子系统 AI 定义汽车
新闻重点:· Arm 助力车厂将新车型上市时间至少提前一年。· Zena CSS 加速了软件和芯片开发进程,助力更快速、高效地交付 AI 功能。· 作为预先验证且具备安全能力的计算平台,Zena CSS 能够节省约 20% 的工程资源,大幅降低开发的成本和复杂性。 · 未来几年,大多数汽车制造商将会基于 Zena CSS 产品系列进行开发。 Arm 控股有限公司(纳斯达克股票代码:ARM,以下简称 Arm)近期宣布推出 Arm® Zen
关键字:
Arm Zena CSS AI 定义汽车
闭上双眼,想象你正坐上车准备去上班。车内温度和座舱设置早已根据你的习惯调整到位。上车后,汽车通过学习已经了解你的驾乘习惯,主动询问你现在是否再次前往办公室。尽管你的车目前还无法在你居住的繁忙城区实现无监督导航,但你可以双手离开方向盘,让汽车在拥堵路段自主行驶,而你只需留意路况即可。 很快地,你的车就会提示你:现在可以放松下来,无需再紧盯路面,它将在约 45 分钟内把你送到公司。在这段时间里,你可以浏览新闻、处理邮件、开完两场会议,或是安心看完昨夜还没追完的剧集。 这些场景将通过车载人工
关键字:
Arm Zena 自动驾驶
全球半导体解决方案供应商瑞萨电子近日宣布推出基于80MHz Arm® Cortex®-M33处理器的RA4C1微控制器(MCU)产品群。全新MCU具备超低功耗、高阶安全特性、丰富的通信接口以及段码式LCD支持。得益于独特的功能组合和性能指标,使其成为需要严格安全性电池供电应用的理想之选,涵盖电表、燃气表、水表和工业流量计,以及智能锁、恒温器、楼宇控制系统、工业用户界面等领域。此外,这一新MCU十分契合国内大型电力计量系统控制市场的需求。RA4C1 MCU采用专有的低功耗技术,在80MHz工作频率下,其工作
关键字:
瑞萨 低功耗MCU MCU 表计应用
根据 路透社 的报道,消息人士称 Arm Holdings 已聘请亚马逊 AI 芯片总监 Rami Sinno 来推动其开发完整内部芯片的计划。报道称,Sinno 在创建亚马逊的定制 AI 处理器 Trainium 和 Inferentia 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处理器旨在训练和运行大规模 AI 应用。Arm 开发自有芯片的野心已经酝酿了一段时间。去年七月, 路透社 报道称,CEO Rene Haas 表示该公司正在增加对潜在的芯片和集成解决方案开发的投资。路透社
关键字:
Arm AI 芯片
Arm 为 Arm GPU 添加了专用的神经加速器,将 PC 质量、AI 驱动的图形引入移动设备,并声称可以为当今最密集的移动内容减少高达 50% 的 GPU 工作负载。神经超级采样是第一个应用程序,一种人工智能驱动的图形升级器,可在每帧 4 毫秒时实现 2 倍的分辨率提升开发人员现在就可以开始使用虚幻引擎插件、模拟器以及GitHub和Hugging Face上的开放模型来构建神经图形的开放开发工具包除了这项技术,Arm 还推出了一款神经图形开发套件,旨在将人工智能驱动的渲染集成到现有工作流程中,以便开发
关键字:
Arm GPU 神经加速器
人工智能 (AI) 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企业不再仅仅是探索 AI,而是积极推动 AI 的规模化落地,从实验性应用转向实际部署。随着生成式模型日益精简和高效,AI 的重心正从云端转向边缘侧。如今,人们不再质疑边缘 AI 是否能实现规模化——它已然成为现实。Arm 最新发布了《AI效率热潮:更小的模型与加速的计算正驱动 AI无处不在》报告,该报告深度解析了驱动这一转变的核心因素,以及其如何重塑半导体、AI 和终端设备生态系统。更智能的模型正推动计算能力的爆发
关键字:
202508 Arm 边缘AI
芯片制造商 Arm Holdings Plc 和高通公司的股价在今天的盘后交易时段均走低。鉴于 Arm 的业绩好坏参半,其股价下跌也许是可以理解的,但高通在收益和收入超出预期并为本季度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后,会想知道它做错了什么。首先是 Arm,在公布令人失望的第一季度收益和收入后,其股价在延长交易中下跌超过 8%。该公司在扣除某些成本(例如每股 35 美分的股票薪酬)之前的收益与华尔街的预测一致,而收入为 10.5 亿美元,略低于分析师 10.6 亿美元的目标。该公司的净利润下降了 42
关键字:
芯片 Arm 高通 智能手机
西门子数字化工业软件近日宣布,Veloce Strato CS 与Veloce proFPGA CS 已被 Veloce 的长期合作伙伴 Arm 部署应用,作为Arm® Neoverse™计算子系统 (CSS) 的设计流程的一部分。Arm 生产力工程主管 Karima Dridi 表示:“对于我们的生态合作伙伴而言,产品上市速度日益成为关注焦点,而这也是在当前计算时代保持竞争力的关键。Arm Neoverse CSS 的核心要素之一是 pre-validation 与验证工作,通过采用西门子 V
关键字:
西门子 Veloce Arm Neoverse 验证与确认
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是使系统能够从数据中学习、进行推理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提高性能的关键技术。这些技术通常用于大型数据中心和功能强大的GPU,但在微控制器(MCU)等资源受限的器件上部署这些技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本文将探讨MCU技术和AI/ML的交集,以及它如何影响低功耗边缘设备。同时将讨论在电池供电设备的MCU上运行人工智能的困难、创新和实际应用场景。AI/ML和MCU:简要概述人工智能创建的计算机系统可以执行类似人类的任务,例如理解语言、寻找模式和做出决定。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子集,涉
关键字:
MCU AI 弥合智能 嵌入式系统 芯科科技
当前,国内家电行业正处于智能化与能效升级的关键转型期,随着新国标能效标准的深化落地与全屋智能互联需求的爆发,传统家电控制技术正面临从单一功能驱动向全场景智能协同的迭代挑战。在这一技术跃迁进程中,MCU作为变频驱动系统的核心控制枢纽,正以其算力升级与算法创新能力,成为破解家电能效优化、精准控制与场景联动等技术痛点的核心引擎。从变频空调的精准控温到智能家电的自主决策,MCU通过集成化硬件设计与智能化控制算法的深度融合,正推动家电行业从硬件功能竞争向系统化竞争演进,成为驱动国内家电技术升级与全球竞争力提升的底层
关键字:
GD32 MCU 变频驱动 兆易创新
根据商业时报 和 Tom's Hardware 的报道,英伟达和联发科的 N1X AI PC 平台发布计划据报道已被推迟,联合开发的下一代处理器的发布时间已从 2025 年下半年推迟至 2026 年第一季度。如商业时报所述,N1X 是英伟达和联发科共同开发的第一个 Windows on Arm PC 处理器。据报告中引用的消息称,N1X 是之前推出的个人 AI 超级计算机 Project DIGITS(DGX Spark)中使用的 GB10 G
关键字:
英伟达 Arm AI PC
英伟达基于 Arm 架构的首款 CPU 一直备受关注,标志着该公司雄心勃勃地意图挑战英特尔、AMD 和苹果等主导者。但这一举措现在遇到了严重的波折。一个新发现的硬件问题迫使再次推迟,据报道工程师们将重新回到设计图板上来解决最新问题。英伟达在备受期待的 N1x Arm CPU 上遇到了新的硬件问题,这次是重大的。据多家行业消息来源引用的半精确报道,这个问题可能需要对硅片设计进行重大更改。因此,芯片的发布和出货日期都被推迟到了 2026 年。英伟达工程师在今年早些时候遇到了第一个重大问题,但据报道他们能够解决
关键字:
英伟达 Arm CPU
学习STM32单片机的时候,总是能遇到“堆栈”这个概念。分享本文,希望对你理解堆栈有帮助。对于了解一点汇编编程的人,就可以知道,堆栈是内存中一段连续的存储区域,用来保存一些临时数据:嵌入式开发中更接近底层的汇编与C 语言。堆栈操作由PUSH、POP两条指令来完成。而程序内存可以分为几个区:● 栈区(stack)● 堆区(Heap)● 全局区(static)1 文字常量区程序代码区程序编译之后,全局变量,静态变量
关键字:
202507 STM32 STM单片机 MCU
arm mcu介绍
您好,目前还没有人创建词条arm mcu!
欢迎您创建该词条,阐述对arm mcu的理解,并与今后在此搜索arm mcu的朋友们分享。
创建词条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企业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征稿 -
友情链接 -
手机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产品世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北京东晓国际技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27778号-2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110108205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