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管理赏析 > 臣道漫笔(五)“儒家从来作帝师”

臣道漫笔(五)“儒家从来作帝师”

作者:叶钟灵时间:2014-09-09来源:电子产品世界收藏

  《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是一种拥有某些技能的术士,指操办红白喜事之人等。“儒”曾首先被用于墨家对孔门的蔑称,后成为专指孔门中人。“儒”与“”有别,意义不同,“儒”广义可称为读书人(古称“士”,今曰“知识分子”),“”则指先秦诸子中的一家学派,“不是‘儒’之创始者,但乃‘’的创始者”(冯友兰《原儒墨》)。关于“儒”的起源,章太炎(所著《国故论衡》有《原儒》一篇)与胡适(著《说儒》)曾有过激烈的争论,亦有偏颇之议,为简明扼要地说得明白些,今人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泽华的观点或具代表性,他说:“在春秋中叶以前,‘儒’大概是官吏中的一种成员,后来逐渐流散在社会上,以教育和相礼为业”。最早的“儒”见于《周礼•天官•大宰》条:“儒以道得民”,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唐儒家学者贾公彦疏:“诸侯师氏之下又置一保氏之官,不与天子保氏同名,故号曰儒。”可与刘泽华之说相参照。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62705.htm

  未专门论“儒”,却曾谈到“士”,当鲁哀公问何谓士,对曰:“所谓士者,虽不能尽道术,必有率也;虽不能遍美善,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务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务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故知既已知之矣,言既已谓之矣,行既已由之矣,则若性命肌肤之不可易也。故富贵不足以益也,卑贱不足以损也:如此则可谓士矣。(《荀子》哀公篇第三十一)所谓士人,即使不能彻底掌握治国的原则和方法,但必有遵循;即使不能尽善尽美,但必有操守。所以他了解知识不求多,而务求审慎地对待自己的知识;说话不求多,而务求审慎地对待自己所说的话;做事不求多,而务求审慎地对待自己所经手的事。知识已经了解了,话已经说了,事已经做了,那就像自己的生命和肌肤一样不可能再加以改变了。所以富贵并不能使他增加些什么,卑贱并不能使他减少些什么。像这样,就可以称之为士人了。孔子对“儒”虽未有议论,但曾有界定,他告诫子贡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儒有高下悬殊的两类:君子儒胸怀宽广,博学明道;小人儒胸襟狭窄,识浅卑近。思想有别,行为迥异,前者崇高奉献,后者残酷无情。从古迄今,纵观历史现实,“儒”无疑大多为君子之儒,即如把“儒”分拆,乃为“人需”,就是“需要之人”,诚哉斯言,端视今日科技实验创新、教育治国企管,哪一行业领域均不得须臾离开“士”或“知识分子”也!

  中国历经两千余年,源远流长,植根中国传统文化,成为文化精髓。就“儒”以及儒家、的本意来说,在20世纪之前并无多大分歧,既无概念重大差异,也无许多不同理解。然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西方思想文化东渐,人们却对此产生疑问,不仅引发了严厉的批判,甚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迨至“文革”更遭灭顶之灾。实际上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说在我国历史上获得了唯我独尊的地位。凡把孔孟奉为宗师的后世儒生,莫不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个人追求的人生理想,终身的高尚抱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故虽经历万刧而不灭,总有有胆有识之士矢志继承,乐此不疲,儒学的脉络绵延不断,永继不绝,在世界文化史上堪称奇迹,“儒家的思想魅力,不能不令人叹为为观止!”(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樊树志)。而且,今日儒学更有乘时振兴,发扬光大之势。

  “帝师”谓皇帝的老师,此词最早出于《史记·留侯世家》:“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学得文武艺,货于帝王家”是古时一般士子的共同理想,帝王师则是高级儒生的崇高抱负。



关键词: 儒家 儒学 孔子 201409

评论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