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网络与存储 > 市场分析 > 拉闸限电,“能耗双控”督促企业加速能源与数字化转型

拉闸限电,“能耗双控”督促企业加速能源与数字化转型

作者:时间:2021-10-09来源:电子产品世界收藏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2110/428712.htm

图片

IDC于近日发布了《能耗双控督促企业加速能源转型, IT产业迎接发展新机遇》报告。本篇研究主要记录国家发改委发布的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完善能耗双控制度方案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当下限电限产发生的原因、预计持续时间、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对IT市场短期和长期的影响及所带来的机遇。

此次限电限产暴露能源结构和电力系统短板,警示企业应当增加可再生能源消纳和建设投资,运用IT技术助力产业升级,提高能源利用率,加速能源低碳转型。

什么是能耗双控?

能耗双控指既控制能源消耗强度(单位GDP能耗),也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旨在督促企业节能减排,助力经济绿色低碳发展。随着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出台,近年来能耗政策持续加码。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部分地区能耗强度不降反升,近20省未达标,9省区被列为一级预警地区。

随后,国家发改委发布《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完善指标设置和机制分解。在严控能耗的同时,政策鼓励灵活调节总量,鼓励通过绿证交易、用能指标市场化交易的方式增加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这部分消纳量将不纳入年度和五年规划当期能源消费总量考核。

紧张的电力供应叠加严苛的双控目标,多地纷纷推出错峰生产、限电限产、提高电价等措施,部分地区对高耗能工业(化工、钢铁、有色金属、非金属建材等行业)采取“一刀切”式拉闸限电等举措。“激进运动式”降耗严重影响正常工业生产,个别企业因突发限电引发安全事故;部分高耗能企业私下购买柴油机发电,造成更不可控的污染排放;在东北地区,由于电网负荷过大,限制范围甚至扩大到居民用电。

为何限电限产?

IDC研究认为,本轮能耗双控考核只是限电限产的部分原因,上半年工业制造繁盛、能耗管控放松、电力供应结构性紧缺才是主因。

1、工业电力需求激增,推高上半年能耗增速

今年以来,我国有效的疫情管控保障了经济的稳步增长,加速了需求侧电气化进程。上半年,由于海外疫情波动,部分境外订单转向中国,强劲的出口拉动了我国工业生产制造,计算机通信、电子、汽车制造、电气机械、通用设备等出口增速显著,持续推高电力需求,增加用电负荷。同时,在订单暴增出货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部分企业超核定产能运营或扩大产能,放松能耗管控,导致上半年双控指标增速较高,企业被迫在第四季度限产以完成全年目标。

2、电力供应紧张,缺煤缺水缺电

能源低碳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控煤力度持续加大,但煤电目前仍供应着我国七成的发电量。今年以来,煤矿环保标准愈发严格,安全检查频繁,国内原煤产量增速缓慢,产能释放不及预期,库存处于近五年地位。另一方面,我国澳洲煤炭进口清零,蒙古国疫情反复,对华出口锐减。对于火电企业,电煤价格飙涨,煤电联动机制退出而市场化电价机制尚未形成,企业无法向下游传导成本,亏损扩大,发电意愿低迷。

同时,今年南方水电供应不足,而工业用电需求高涨,夏季持续高温制冷用电需求强劲,加大了广东及周边地区电力缺口。6月,广东省提高了天然气发电机组超限小时数上网电价,鼓励天然气发电。但作为调峰机组,燃气发电规模较小,且由于国际市场天然气价格飙升,发电成本居高不下。沿海地区的工业制造中心也经历着相似的缺电困境。

3、电力系统储能调峰能力短板凸显

除电力供需基本面因素外,此次限电还受到了电力系统调峰储能能力不足的影响。据报道,截至2020年底,我国发电总装机量已超过2.2TW ,而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仅为35.6GW,无法承载电源与负荷端的波动。同时,我国储能项目主要以抽水储能为主,占比高达九成;受区位因素局限,抽水储能无法进行灵活区域调度调峰。因此,电网储能和调峰能力在应对本次电力紧缺时捉襟见肘。

面对全国范围内的结构性缺电和系统短板,各地被迫采取电指标分解、错峰用电等方式调整生产计划,同时应对全年双控考核。

图片

图片

本轮限电限产何时缓解?

IDC预计限电限产短期内仍将持续,随着第四季度工业能耗总量和强度回落,煤炭产能释放,电力供应压力有望在年得到缓解。

在电力需求端,随着下半年海外供应链逐步恢复,中国出口订单增速放缓,工业能耗总量和强度或回落,指标将更加宽裕,行政性限电限产可能会在第四季度得到缓解。随着北方进入采暖季,有机构预测今年冷冬概率较大,这又将拉动煤炭、天然气和电力需求,冬季供暖压力增加。

在电力供应端,目前煤炭及天然气发电燃料价格高企,短期内企业发电意愿仍然较低。随着政策发力,加速煤矿产能核增审批,外加市场价格疏导,第四季度煤电供应将陆续增加,但仍需一定周期。与此同时,企业可通过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费补足电力供应。然而秋冬枯水期水电下行,光伏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利用小时数有限,并且存在供应不稳定、储能不成熟、跨地区运输困难等问题,预计第四季度的可再生电力供应仍将偏紧,缓解电网负荷仍依赖煤炭发力。

考虑到供暖季用煤用电需求旺盛,若煤炭供应缺口未缓解,为保证民生,北方工业生产仍需在采暖季错峰生产,限产或持续到年末。另一方面,秋冬环保要求也将增加限产压力。此前,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分别在2017和2018年开始秋冬季环保限产,拖累工业生产和经济增速。如果本轮限产持续,叠加环保政策,预警省区的第四季度工业增加值将继续受拖累,经济增长放缓。

短期来看,随着地方政府纠正“一刀切”式拉闸限电,同时部分阶段性政策于9月低结束,未来管控将集中在能源效率低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加速淘汰落后产能,规模工业生产将有边际改善。随着煤矿释放产能,电力供应将在年底有改善,首要保障居民和城市运转电力供应。然而,达到长期的电力供需平衡仍需能源结构性转型。

限电限产对经济影响几何?

激进限产措施增加经济滞胀风险,拖累工业生产。而有序限产可优化产能布局,缓解通胀压力。

激进的限电限产将扰乱支撑经济增长及出口带动下的工业生产,这不仅涉及传统重工业生产,还包括工商行业和居民端。减产影响将波及整个产业链,引发结构性供给短缺,增加通胀压力。我国生产价格指数(PPI)从年初一路增长,8 月达到2008年以来的新高至9.5%。本轮限产涉及高能耗企业,如电解铝、钢铁、有色、水泥等,持续的原料供应约束可继续推涨建材、钢材、化工品的价格,推高PPI,并以提升终端产品成本的方式加速向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传导,带来经济滞胀风险。

但是,有序的限电限产将带来正面影响。对于出口企业,虽然上半年订单飙升,但随着原料成本和运费暴涨、人民币汇率升值,企业生产利润微薄,然而仍有部分企业盲目扩大产能。低端产能的扩张不但没有为国内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反而压缩了利润空间,加剧行业内卷,同时增加了碳排放和污染。有序限产将迫使出口企业重新审视产能扩张计划,更冷静地规划海外疫情缓解、订单量回落后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避免产能过剩。同时,弹性限产可放缓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间接缓解通胀压力。考虑到就业压力和社会稳定,政府将不断调整政策力度,有序推进全年双控目标考核。

IT产业受何影响?

短期内,IT市场将经受产业链结构性供应短缺挑战。限电扰乱IT产业链上下游生产计划,短期内将加剧结构性零部件供应短缺。当下,限电限产已迫使国内IT设备生产商调整生产计划,增加停机成本,延迟订单交付。例如,位于昆山的苹果及特斯拉关键机械部位、印刷电路板、扬声器供应商等纷纷宣布停产计划。这期间,他们将依赖库存及扩大其他工厂产量来满足出货需求。在疫情以来全球汽车芯片紧缺的背景下,中国这一供应中心的产能下线将加剧全球IT设备供应链的结构性供应短缺。同时,拉闸停电也可能暂缓企业IT设备采购计划,影响数据中心、云服务器等能耗大户的运营,放缓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IT产业如何抓住能源转型的机会?

限电限产对IT行业的短期影响偏负面,但由于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不纳入总量考核,这也可推动绿电交易,支持区块链等技术在绿色认证的应用。随着双碳战略的不断推进,行政式限电限产无法高效维护电力平衡;电力交易市场化、产业升级和能源结构转型才是解决供需矛盾的核心。面对短期电力需求增长和长期能源结构转型的双重需求,双控目标可提速各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可再生能源投资,突破能耗总量限制,降低停机成本,保障生产生活。在能源转型过程中,IT技术能更好地赋能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布局。

可再生电力的规模增长将加大企业对新型电力系统、智能微电网的基建投资,加速搭建分布式能源系统和储能调峰网络。近年来,政策重点支持以电化学为主的新型储能发展,突破地理条件限制,增加电力系统和资源利用的灵活性,力争在2025年实现从商业化初期到规模化发展的转变,并将装机规模从目前的不足4GW提升至30GW。

储能的发展将会带动云平台、数字仿真、大数据分析在能源管理系统、电池性能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也将辅助开展电力交易绿色认证、绿色金融等业务,在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拓宽场景,实现技术升级。

最后,IT行业自身也需积极应能源转型。一方面,企业需完善灾难恢复应急方案,以应对突发限电造成的硬件损坏、数据丢失等问题,通过布设不间断电源,本地数据备份等方法减小停机损失。另一方面,IT企业需增加可再生能源的采购,尤其是数据中心等高能耗企业。随着数据体量的指数增长,数据处理和分析对电力需求未来只增不减,IT企业要注重能耗监控和减排技术研发,带头节能提效,助力IT行业早日达成双碳目标。

小结

图片

IDC能源研究团队关注石油化工、矿产、电力及可再生能源等部门,持续跟踪“双碳”目标下中国能源消费多元化的发展。通过分析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研究团队为能源行业企业、技术提供商和投资者提供宏观政策解读、未来能源行业发展预测,也为能源行业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