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嵌入式系统 > 业界动态 > 说一说谷歌屡败屡战的硬件之路

说一说谷歌屡败屡战的硬件之路

作者:时间:2017-04-17来源:芯师爷收藏
编者按:这并不是Google在智能硬件领域的第一次尝试了,回首以往的战绩几乎是屡战屡败,那这次的创新能否成为领跑智能时代的契机呢?

  听说Google又要做硬件了,你害怕了吗?AlphaGo的人机大战表现很精彩,这是否意味着这次的硬件创新终于能够成功了呢?别着急,芯师爷带你细数Google这些年失败的硬件项目,相信看到最后你们就有了答案。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704/346647.htm

  去年年中,Google就推出了第一款得到大规模使用的专用深度学习加速芯片Tensor Processing Unit(),据称比GPU领先许多。推出后很久,内部架构一直不为人知,直到不久前Google正式公布了介绍的论文,才让我们得以一窥究竟。

  TPU难以颠覆GPU市场优势

  智能时代就要到来,芯片市场格局一变再变。两个典型例子:引领处理器市场40多年的英特尔2015年底收购完Altera,今年4月就宣布计划裁员1.2万;另一方面,GPU巨头英伟达今年3月推出加速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芯片Tesla P100,投入研发经费超过20亿美元,据《华尔街日报》报道,5月英伟达售出的GPU比去年同月增长62%,当前市值240亿美元。

  随着人工智能尤其是机器学习应用大量涌现,处理器市场群雄争霸。芯片厂商纷纷推出新的产品,都想领跑智能时代——但问题是,谁会担当这个角色呢?

  要说新的芯片,首先不得不提在刚刚结束的I/O大会上披露的TPU。

  有不舆论称,谷歌自己打造芯片,势必对芯片制造商产生巨大影响。确实,面向机器学习专用的处理器是芯片行业的发展趋势,而且未来其他大公司也很有可能组建芯片团队,设计自己专用的芯片。

  TPU团队主要负责人、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大牛NormJouppi介绍,TPU专为谷歌机器学习应用Tensor Flow打造,能够降低运算精度,在相同时间内处理更复杂、更强大的机器学习模型并将其更快地投入使用。Jouppi还表示,谷歌数据中心早在一年前就开始使用TPU,这款谷歌定制芯片从测试到量产不到22天,其性能把摩尔定律往前推进到7年。

  不过,GPU巨头、英伟达的CEO黄仁勋告诉《华尔街日报》,两年前谷歌就意识到GPU更适合训练,而不善于做训练后的分析决策。由此可知,谷歌打造TPU的动机只是想要一款更适合做分析决策的芯片。这一点在谷歌的官方声明里也得到印证,TPU只在特定应用中作为辅助使用,公司将继续使用CPU和GPU。

  谷歌云服务副总裁DianeGreene也表示,谷歌并没有对外销售TPU的打算——抛开TPU本来就是为了谷歌自己设计的这个事实以外,谷歌对外销售芯片的可能性很低,就像Facebook主张全球提供免费互联网,也并不是自己要做运营商。

  因此,TPU虽好,但仅限谷歌内部,而且在近未来即便使用TPU,也是用作辅助CPU和GPU。

  屡败屡战的硬件之路

  还记得谷歌眼镜(Google Glass)吗?这款Google于2012年推出的智能硬件,直接引发了新一波可穿戴智能设备的热潮。这款售价超过万元的“土豪玩具”,虽然不再是当年的概念原型产品,开始上市叫卖,但依然只能被Google藏之深闺而乏人问津。

说一说谷歌屡败屡战的硬件之路

  ↑谷歌眼镜,谷歌曾经在智能硬件领域开天辟地的项目

  谷歌工程师们在“20%自由时间”里创造的奇葩产品,远远不止于谷歌眼镜这样的异想天开的实验产品。

  2011年,它曾以125亿美元的天价收购摩托罗拉移动,第二年又以29.1亿美元的价格折价出售给了联想;除了智能眼镜和手机制造之外,还要提供诸如生物科技、军用机器人、量子计算机、高空气球基站、无人驾驶汽车、海底千兆光纤和全球地图服务等等。

  有人说,难道谷歌一系列的智能硬件想要逆天吗?可另一方面,谷歌硬件项目的市场表现,却是冰川一样的冷酷现实:2011年贸然进入手机制造业、收购摩托罗拉移动,就让它背负了数十亿美元的亏损损耗,而不得不转卖这个“烫手山芋”。

  惨淡的不仅是谷歌硬件项目带来的财务亏损,更大的疑问在于:在软件、搜索、广告等领域一直扮演“高大上”形象的谷歌,为何却永远不接地气?

  莫非是,Google命中注定就缺少某种做硬件的基因?

说一说谷歌屡败屡战的硬件之路

  ↑2010年谷歌与Facebook的社交大战以谷歌完败而告终

  谷歌的硬件计划为何如此激进?

  最近几年来,谷歌为什么如此激进地推行它的一系列智能硬件计划?莫非这家成立于1998年的高科技公司也正在遭遇它的“中年危机”?

  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业,快满20周岁的谷歌的确显得太老了。早在2010年,谷歌CEO施密特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了它对谷歌未来的预期:“搜索最终将不仅仅是搜索网页,而是个人的电子邮件、音乐和关注的话题等信息,成为专属个人的搜索。”然而,在从信息的互联网向人的互联网转型、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的两次潮流转换中,包括施密特在内的谷歌高层都备尝到了现实的骨感。

  当谷歌面对当时新晋的互联网明星Facebook(当时的活跃用户已超过5亿)时,面对谷歌触角伸向社交领域的机器“爬虫”,扎克小子坚决说“NO”,拒绝谷歌通过搜索引擎获得Facebook中的个人用户信息。

  “社交战争”这一役,以谷歌的完败而告终。

  继2009年谷歌初涉社交属性的产品Wave等产品接连失败,负责Google+的副总裁级别的Vic Gundotra在经历公司在社交领域的“抗战八年”后,也于2013年黯然离职。直到今天,谷歌向“人的互联网”转型只能算是个“半拉子工程”。

  继社交转型的完败之后,谷歌在移动战略上的另一次转型也是屡败屡战。

  2010年谷歌推出的首款“Google Phone”手机产品Nexus One无疾而终,加上2011年全资收购摩托罗拉移动的铩羽而归,谷歌的移动战争出师未捷,却已伤痕累累。

  更可怕的是,今天谷歌的曾经对手Facebook也在移动领域风光不再,输给了像图片分享服务Instagram这样的更新的移动互联网明星,情急之下,谷歌工程师们在20%的自由时间里转向了谷歌这样的“奇葩”类产品。

说一说谷歌屡败屡战的硬件之路

  ↑谷歌的高空气球基站,最为逆天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谷歌 TPU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