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业务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带宽的需求越来越大,并且迫切要求终端设备能够实现自由移动。但传统的接入技术难以同时满足宽带和移动两方面的技术要求,为此业界开发了宽带无线接入技术。这种技术以其低廉的成本、高的传输速率和方便、快捷、灵活的接入方式,受到人们的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我国, WiMAX和McWiLL是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两种无线接入技术,可为用户提供高速上网、视频点播、 VoIP、在线游戏以及移动办公等多种业务,满足人们随时随地的业务需求,因此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1
关键字:
WiMAX McWiLL 无线 通信 3G 无线 通信
信息产业部科技司副司长张新生演讲。
在2007无线通信应用(国际)研讨会,信息产业部科技司副司长张新生在报告中讲,大家有目共睹三项3G主流技术中国都可以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特别在TD-SCDMA领域,随着TD-SCDMA商用实验工作顺利开展,有了更好的环境和推动力。
张新生同时提到:“大家说TD-SCDMA在终端上需要加一把劲,而TD-SCDMA终端在今年无论是种类、功能还是应该推出业务发展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
事实上,在WCDMA/HSPDA领域,华为通过谈判,支付合理的许可费用,
关键字:
通讯 无线 网络 3G技术 无线 通信
刚刚结束的广州信息产业周“城市信息化国际高峰论坛”传出消息,在未来三年内,即2010年亚运会前,广州市有关部门计划拿出超过10亿元的资金,建成覆盖全市的无线宽带上网,努力打造“无线宽带广州”。
如今,无线宽带上网和移动手机上网都成为了趋势。那么,固网与移动在发展上网方面谁更有优势?如何看待“宽带的移动化”与“移动的宽带化”的融合?针对此类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信产部电信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雷震洲。
宽带上网VS手机上网 谁更有优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
关键字:
通讯 无线 网络 无线宽带 手机上网 无线 通信
带宽优势、光进铜退、绿色环保、节约能源,诸多优势造就FTTx今年突飞猛进。2007年,FTTx在中国突破十万线户,在规模较大地区价格开始也低于铜线接入,降到了千元以内,一场FTTx洪流的到来已经再没有什么争议。 年初,专家对中国FTTx的发展还只是表现出谨慎的乐观,由于能给予FTTx建设回报的IPTV的一再受阻,FTTx提供的带宽还略显多余,况且在实验工程中的FTTH价格还远高于现在铜线接入价格,所以一些论坛、会议更热衷于寻找一种实现突破的模式,等赢利模式成熟后再规模推广。 而设备商却没有这么多
关键字:
通讯 无线 网络 FTTx 无线 通信
时间对手机设计人员来说始终是一种稀缺商品,而手机射频部分的集成一直耗费着过多的宝贵开发资源。随着手机复杂性的增长,射频IC集成的负担也在不断加重。 然而,随着无线手机OEM厂商开始在他们的产品中增加EDGE和3G支持,射频组件和子系统厂商再也不能将这一重担推到OEM厂商身上。相反,射频厂商现在开始承担这一责任。他们不仅需要减少组件数量并降低射频子系统的成本,还需要提供问题最少、功能强大的射频前端子系统
关键字:
3G 手机 射频 集成 无线 通信 手机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电子产业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需求、竞争、科技三大动力的推动,通信业正在经历一场巨变,以数据、话音、视频为基础的新型电信业务层出不穷且发展迅猛。 通信业界提出的未来通信的核心思想是业务驱动,即媒体与传输分离,传输与控制分离,不要求物理层面上实现电视网、电信网和计算机网的结合,而是在高层业务上实现三网的融合,为语音、数据、视频等各种业务在三网上的传输提供一个
关键字:
智能 通信 终端 无线 通信
0 引言 家庭网络的目标是将一个家庭中的各种信息家电(如数字电视、游戏机、PDA等)及其它控制设备(如电表、水表、汽表、能源自动控制、保安系统等)通过网络连接为一个小范围的局域网,以便集成控制网和信息网的服务,即解决“最后10米的问题”,它主要包括家庭网络的联网技术和接人技术两部分内容。由于未来家庭内部将会有多个信息设备(包括电脑、信息家电和控制设备)同时联入Internet,为降低家庭用户管理和维护的复杂性,一般不可能为每个信息设备都提供一个Internet出口,而且在目前没有一种主导联网解决
关键字:
HHBF561 家庭网关 通信 消费类电子 家庭网络
UWB(Ultra Wide Band,超宽带)是一种以极低功率在短距离内高速传输数据的无线技术。这种原来专属军方使用的技术随着2002年2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正式批准民用而备受世人的关注。UWB具有一系列优良独特的技术特性,是一种极具竞争力的短距无线传输技术。 概念 超宽带技术UWB(Ultra Wide Band,超宽带)是一种无线载波通信技术。即不采用正弦载波,而是利用纳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因此其所占的频谱范围很宽。
关键字:
超宽带 无线 通信 UWB 无线 通信
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07)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划定了第三代及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四个新频段,即3.4G~3.6GHz的200MHz带宽、2.3G~2.4GHz的100MHz带宽、698M~806MHz的108MHz带宽和450M~470MHz的20MHz带宽。 此次会议于10月22日~11月16日召开,共有全球161个国家和地区约2800人参加,各集团在此进行着反对和妥协的交易;中国代表努力争取,在关系到我国移动通信未来发展的几个重大议题上取得阶段性成果。TD全球推广扫
关键字:
通讯 无线 网络 4G无线 TD 无线 通信
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从引进到创新 从跟随到引领
让移动的世界更宽广
20年前,中国开始引入移动通信技术;20年间,中国的移动通信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艰苦历程。在经过这飞速发展的20年后,中国移动通信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成为世界上移动用户最多的国家。而推动这一切的,正是移动通信技术不断的发展。纵观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模拟时期、数字时期和数据时期。在20年技术演进过程中,我国制定了移动通信发展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在没有自己的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产品以
关键字:
通讯 无线 网络 移动通信技术 无线 通信
蓝牙这个新科技,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它似乎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方面。让自己的爱车也武装上蓝牙,在行驶过程中轻松通信吧!
派诺特随身免提蓝牙
作为国际车载蓝牙专业领头羊,派诺特(Parrot)始终密切关注着手机、汽车和互联网这三大领域的市场热点,在与汽车制造商和服务商的密切合作中,不断推出车载蓝牙的最新应用方案,让中国车主也能与欧美最先进的技术和汽车文化同步。派诺特在无线音频/视频传输技术应用开发上占据领先地位,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围绕着手机的音频和视频功能进行新兴领域的开拓。如这
关键字:
汽车电子 蓝牙 通信 派诺特 辅助驾驶 安全系统
据相关专家分析,光纤到户有三次发展机遇,第一次是1978年,主要在法国、加拿大和日本市场,我国没有条件跟进;第二次是1995年左右,主要是在美国和日本,我国在电信总局的部署下进行了一些试点;大约从2003年开始,日本、美国、韩国、欧洲一些国家又开始了部署FTTH的计划,FTTH进入了第三次发展机遇期。目前,日本FTTH用户已超过1000万户,韩国2007年底FTTH用户可达到451.5万,预计2015年将达1000万户,北美FTTH用户已经突破600万。FTTH欧洲委员会新任主席Joeri Van B
关键字:
通讯 无线 网络 光纤 无线 通信
1 引言 随着电子设备的大量出现及针对各种控制系统的实际需求,各种通信网络相继产生。由于它们的总线结构,通信协议及传输特点各不相同,给不同设备之间的连接带来很多麻烦,因而急需各种总线之间的转换装置。目前较流行的现场通信网络有RS-232,RS422/485、HART、Profield、Dupline、CAN和LonWorks等,本文阐述了一种USB-CAN-RS232三总线转换装置,电路设计简单新颖,并并且携带方便,实用性很强。&n
关键字:
USB-CAN-RS232 无线 通信
1 引言 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从WAN到MAN,再到LAN,PAN,这些技术已逐渐成熟。 目前,各类网络中最具增长潜力的是无线网络,采用无线局域网(WLAN)来拓展现有网络,获得在有效区域内部移动接入网络的能力,是目前网络应用研究的热点之一。红外网络通信具有无需申请频率使用权、成本低廉、连接方便、简单易用和结构紧凑等特点,使之与蓝牙、802111(Wi2Fi)一样,成为三
关键字:
Linux 红外 网络 通信 嵌入式系统 嵌入式 无线 通信
1、引言 为了满足对通信个人化及高速数据业务的迫切需要,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标准(IMT-2000)制定和产品开发已成为全世界通信领域的热点,实现移动终端的无线定位则是IMT-2000中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根据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计划,到2001年10月,所有蜂窝电话、个人通信系统、专用移动无线电的移动网络许可运营商将以可定位概率67%,误差为125 m的精度要求为请求E-911的移动用户提供位置信息[1]。 利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将进一步提高定位
关键字:
第三代 移动 通信 定位 GPS 无线 通信
通信介绍
通信发展简史?
人类自存在以来,就总是要进行思想交流和消息传递的
远古时代的人类用表情和动作进行信息交流,这是最原始的通信方式
后来,人类在漫长的生活中创造了语言和文字
人类还创造了许多信息传递方式,如古代的烽火台、金鼓、锦旗,航行用的信号灯等,这些都是解决远距离信息传递的方式
进入19世纪后,人们开始试图用电信号进行通信
表1-1中列出一些与通信相关的历史事件 [
查看详细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企业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征稿 -
友情链接 -
手机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产品世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北京东晓国际技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27778号-2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110108205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