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车来说,其核心技术在于电池,与其他类型的电池比较,动力锂离子电池虽然具有价格高、安全性能差的缺点,但其具有比能量大、循环寿命长等重要优点,因此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动力锂离子电池的技术发展也日新月异,从容量及结构上都有所改进,有关专家表示,无论电池厂商采用哪种技术路线,都应满足使用安全性高、环境温差范围广、充放电功能性强、倍率放电使用性好等条件。
- 关键字:
动力锂离子电池 电动汽车
- 前言 本文在现有电动汽车动力控制方法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一种电助力转向与双后轮独立驱动相结合的模型电动车运动控制系统。该系统将电助力转向与双后轮轮毂电机驱动结合,省略了传统的离合器、变速器、主减速器
- 关键字:
助力 驱动 电动汽车 运动控制
- 充电器作为电动汽车的能量补给装置,其充电性能关系到电池组的使用寿命、充电时间。实现对动力电池快速、...
- 关键字:
电动汽车 快速充电器
- 随着电动汽车的兴起,充电桩开始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建,配备有充电设备的充电站及换电站已经开始示范运营,但是相应的问题也涌现出来。充电时间长,覆盖范围小,蓄电池安全隐患无一不是用户担心的问题。如果电动汽车用户想在自己家中或者车库里实现这个过程,却未免有些麻烦。因此,一种名为无线感应充电的新技术开始受到青睐。
- 关键字:
电动汽车 无线感应充电
- 根据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的技术和使用特性,电动汽车的充电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别。对于充电方案的选择,现今普遍存在常规充电、快速充电和电池组快速更换系统三种模式。 1、常规充电 蓄电池在放电终止后,应立即充
- 关键字:
电动汽车 充电 模式
- 日产汽车将于2010年12月推出电动汽车(EV)“LEAF(中国名:聆风)”。该公司在7月面向媒体召开的先进技术说明会...
- 关键字:
日产 电动汽车 EV
- 电动汽车作为一种发展前景广阔的绿色交通工具,今后的普及速度会异常迅猛,未来的市场前景也是异常巨大的。在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严重的大背景下,我国政府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应用与发展,充/换电站作为发展电
- 关键字:
控制系统 充电 电动汽车
- 中国国内的电动车生产很难在近期形成规模效应。目前,只能通过研发低成本技术来降低生产成本。据了解,国内能量电池的成本是每千瓦时1000美元,以能量为20千瓦时的电动汽车计算,仅电池的成本就达到2万美元。
日本福井大学教授、前克莱斯勒-三菱汽车研发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席安东宏光则对电池成本的降低持有信心。他说:根据研究机构的分析,如果以2010年的电池成本作为基数,2015年会下降1/3,2020年会下降到现在的1/5,2030年会下降到现在的1/10。而根据福井大学的预测,到2015年,电池的成本就会
- 关键字:
电池 电动汽车
- 纯电动汽车(EV)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正作为新能源车的主力,得到国家的大力推动和财政支持,这包括了“十城...
- 关键字:
电动汽车 电池管理系统 动力总成控制
- 1引言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关键动力输出单位,在铅酸蓄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锂电池和燃料电池等几种常用电...
- 关键字:
电动汽车 电池 智能 充电器
- 中国目前正在大力推动电动汽车的普及,以改善日益糟糕的中国城市空气环境。预计到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比例将上升到50%,大约有6500万辆。这么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将促进另一个更大的市场出现,这就是将遍布中国各主要交通干道的充电站。
而要在全中国范围内部署充电站,不仅需要雄厚的财力,而且还需要能征到地搞到电。这不是一般的单位能做到的,目前只有国家电网及其下属的南方电网、上海电力公司、北京电力公司,以及传统加油站经营商中石化和普天海油新能源公司在争食这一市场大饼。
例如,国家电网负责人表示
- 关键字:
电动汽车 充电站
- 随着石化常规能源的有限性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世界各国加快对新能源的投资。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司长江冰日前表示,《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稿件,规划期为2011-2020年,目前正准备上报国务院。
江冰透露,该规划累计增加投资达5万亿元,每年将增加产值1.5万亿。规划实施后,预计到2015年,中国天然气利用规模会达到2600亿立方米,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将从目前的3.9%提高到8.3%;水电利用规模达到2.5亿千瓦,核电利用规模达到3900万千瓦,水电和核电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提
- 关键字:
新能源 电动汽车 新材料
电动汽车介绍
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 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一般采用高效率充电电池,或燃料电池为动力源。电动汽车无需再用内燃机,因此,电动汽车的电动机相当于传统汽车的发动机,蓄电池相当于原来的油箱,由于电能是二次能源,可以来源于风能、水能、热能、太阳能等多种方式。
目录
1 历史沿革
2 结构
3 优点
4 主要 [
查看详细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企业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征稿 -
友情链接 -
手机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产品世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北京东晓国际技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27778号-2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110108205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