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经国家财政部、科技部、能源局联合审核后,青海省8个项目被纳入金太阳示范工程,总装机容量达到26.19兆瓦。
金太阳示范工程是为促进光伏发电产业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发展,并由中央财政支持的项目。按照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助资金支持范围,青海制定了《青海省金太阳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并积极进行项目组织及申报工作。据了解,此次被纳入金太阳示范工程的8个光伏项目中,有用户侧并网发电示范项目2个,即华硅能源300千瓦和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430千瓦光伏并网发电示范项目;偏远无电池地区光伏、风光互补、水光
- 关键字:
光伏 太阳能
- 2007年,上海土地紧缺迫使孙铁囤远走常州,作为国内最大光伏企业之一亿晶光电的总经理,孙说:“原来的企业就70亩地,无法获得新土地,发展空间太有限了。”
不过,就在孙出走的那一年,一家来自河北的光伏企业晶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龙”)却在上海一次性获得了令人垂涎的280亩土地。
坐落在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的晶龙太阳能科技产业园(以下简称“晶龙产业园”)就是上述280亩地的产物。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这家雄心
- 关键字:
太阳能 光伏
- 记者日前从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了解到,自10月份以来,该公司多晶硅单月产量已稳定突破1000吨,跻身世界前三强。
江苏中能副总经理吕锦标介绍,目前公司的多晶硅产能已达1.8万吨,其中一、二期两条1500吨生产线稳定达产。三期项目的三条5000吨生产线,经过3至6个月运行也已达到设计产能的78%。
据了解,今年10月份江苏中能的多晶硅产量达到1012吨、11月份达到1050吨。
吕锦标说,全球光伏产业有明显的回暖迹象,自去年金融危机以来,多晶硅价格一路走低,从去年10月份的约4
- 关键字:
多晶硅 光伏
- CSA集团今日宣布,其全球所有运营机构目前均已实现碳中立。CSA集团由CSA Standards、CSA International和OnSpeX三个分支机构组成,总部位于多伦多,并在北美、欧洲及亚洲设有办事处和实验室。
CSA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Ash Sahi先生表示:“作为向全球企业提供气候变化服务和解决方案的提供商,CSA集团有必要以开放和透明的流程来建立、登记并抵消我们组织的碳足迹,从而体现我们的领导地位和企业社会责任。只有通过建立环境影响机制,我们才能不断改进集团的最佳可
- 关键字:
CSA 光伏 面板 燃料电池
- 多晶硅—光伏—太阳能发电,前景美好的产业链。
然而,产业链终端的光伏发电市场刚刚启动,作为原料的多晶硅产业却已被列入产能过剩行业名单。2008年,我国多晶硅产能2万吨,产量4000吨左右,在建产能达8万吨。
面对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产能扩张过快的问题,多晶硅行业调结构的方向在哪?
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的小企业、小项目,“洗牌”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尽管太阳能光伏是新能源,但其原料多晶硅的生产过程却是高能耗、高污染。据了解,生产多
- 关键字:
光伏 多晶硅
- 作为光伏组件的主要原材料,我国多晶硅产能是否已经过剩的问题近期引发广泛关注。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中指出,太阳能、风能等新兴产业重复建设、无序上马的问题非常严重。而许多业界的专家却认为,在中国还没有大规模使用太阳能的情况下就说太阳能材料过剩无法解释。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市场上的多晶硅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在此情况下,国内对光伏产业的投资热情却丝毫没有减退。“目前我国的多晶硅行业的确存在着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情况。”分析人士认为,只
- 关键字:
多晶硅 光伏
- 9月26日,国务院批转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38号文),文中明确指出多晶硅“产能已明显过剩”。至今为止,能够“享受”到由国务院如此点名肯定的过剩产品还不多。这一点名,使多晶硅一下子从一个创造财富神话的产品,变成了让人进退维谷的产品。蹊跷的是,仅仅在两年前,多晶硅在中国还是个可望而不可即的产品,怎么短短两年之内,就成了让国务院点名的过剩产品呢?如果是真的过剩,那么到底有怎样的特征显示?如果是人
- 关键字:
多晶硅 光伏
- 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子生产商们于2009年11月10-13日在德国慕尼黑聚首,共享productronica带来的良好机遇。尽管经济低迷,productronica仍吸引了1150家展商和公司代表参展(2007年: 1,477家)。相比行业其他公司,productronica所受损失要小得多。本届productronica总展览面积达75,000平方米,共分7个展厅。展商中39%来自海外,展会的国际化程度与上届一样保持了高水平。
鉴于目前的经济颓势和各电子公司对商旅开支所做的严格限制,观众数量有所下
- 关键字:
PCB 光伏 EMS
-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发展新兴产业精神的鼓舞下,几年来,我国太阳能光伏这一新兴产业,方兴未艾、蓬勃崛起。
如何遵循全球能源发展规律,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使我国新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尽快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又快又好地发展之路,就成为当前一个需要关注、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年9月,我到上海专门生产非晶硅薄膜电池的强生光电调研。这个成立仅两年多的企业,很快就实现了产业升级、成本下降、批量生产的重大突破,成为我国业界的排头兵。他们生产的非晶硅薄膜电池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什么原因让这个起步较晚的企
- 关键字:
太阳能 光伏
- 8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当前钢铁、水泥、多晶硅等行业结构调整不快,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要重点加强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风电设备、多晶硅等行业发展的指导。
会议后,“多晶硅产能过剩”的提法在业内兴起,有关这方面的讨论众说纷纭,相当多的业内人士对此感到迷惑。
那么,评判多晶产能过剩的依据是什么?多晶硅产能真的过剩吗?相关问题需要冷静客观地分析。
一、我国多晶硅供需现状
我国多晶硅工业起步于2
- 关键字:
多晶硅 光伏
- 中国大陆多晶硅产业2010年恐出现巨烈变化,由于受到金融风暴影响,加上2009年下半大陆中央进行宏观调控,抽掉财务支持,大陆多晶硅业者表示,原本约有逾20家真正运作的大陆多晶硅厂,近期已有约有一半厂商陷入停产或半停产状态,预估2010年在大陆中央既有政策及市场竞争激烈压力下,大陆多晶硅厂恐将仅剩5~7家可继续运作。
大陆多晶硅业者指出,2009年受到金融风暴影响,使得原本正在萌芽的大陆多晶硅产业,首度面临产品销售无门压力,使得原本约有50家正在生产及计划投入业者,在金融风暴来袭后,约剩下一半厂商
- 关键字:
多晶硅 光伏
- 工信部对于多晶硅产业进行的第二轮调研基本结束。据工信部官员介绍,本轮调研结束之后,相关部委将会根据调研情况做出调研报告,并将据此制定《多晶硅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本轮为期十天的摸底调研从11月16日到11月25日,由国家发改委及工信部主持。相比此前的摸底调研,调研的范围更广,涵盖的企业也不止局限在洛阳中硅、江苏中能硅业、赛维LDK等国内主要多晶硅企业中,范围更大。
在此前的9月,发改委、工信部在经过对于多晶硅行业的第一轮摸底之后,于9月29日出台《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
- 关键字:
赛维LDK 多晶硅 光伏
- 经历了过去几年的跨越式发展之后,我国太阳能级多晶硅产业似乎进入了一个平台期。价格回归理性让产业告别了“暴利时代”,国家新政策的出台也从技术、产能和环保的角度抬高了行业准入门槛,而传统的改良西门子法工艺也面临着新工艺的挑战。本月中旬,在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主办的“2009国际多晶硅及光伏产业(淮南)峰会”上,与会各界人士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淘汰高能耗产能势在必行
多晶硅“产能过剩”问题成为此次峰会讨论的热点。今年
- 关键字:
多晶硅 光伏
- 光伏产业产能过剩还是需求不足的争论出现前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频繁派出调研组前往各地的光伏企业进行调研。“产能过剩说”也导致部分光伏企业陷入观望。然而,光伏产业是否产能过剩,最终要由市场来决定。
今年10月,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六九硅业有限公司一期项目开始试车,即将试生产,投产后将年产3000吨多晶硅,预计四期工程全部投产后,多晶硅产能可达1.8万吨。这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提出新能源产能过剩之后,即将投产的一个规模较大的多
- 关键字:
太阳能 光伏 多晶硅
- 全国1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新能源基地
今年9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中国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前不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首都科技界发表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发展新能源产业等新兴战略性产业。
然而,也是在前不久,多晶硅、风电设备和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一起,出现在国务院的调控“黑名单”中。这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人们在关注:在化石能
- 关键字:
新能源 太阳能薄膜 光伏
光伏介绍
光伏(PV or photovoltaic):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photovoltaic power system)是利用太阳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发电系统,有独立运行和并网运行两种方式。
太阳能光伏电池制造工艺:
将多晶硅硅片经过:制绒、蚀刻、扩散、烧结、印刷……
光伏发电发展现状及前景
到2007年年底,全国光伏系统的累计装 [
查看详细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企业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征稿 -
友情链接 -
手机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产品世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北京东晓国际技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27778号-2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110108205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