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介绍以太网的 MAC 和 PHY,以及之间的 MII(Media Independent Interface ,媒体独立接口)和 MII 的各种衍生版本——GMII、SGMII、RMII、RGMII等。简介从硬件的角度看,以太网接口电路主要由MAC(Media Access Control)控制器和物理层接口PHY(Physical Layer,PHY)两大部分构成。如下图所示:DMA控制器通常属于CPU的一部分,用虚线放在这里是为了表示DMA控制器可能会参与到网口数据传输中。但是,在实际的设计中
关键字:
以太网 通信 通信协议
自从1968年大众汽车率先将电子控制单元(ECU)应用于汽车以来,这种控制车辆各个部件运行的装置便得到了迅速普及。为了让驾乘者在车内也能享受到如同在家或工作时的舒适和娱乐体验,现代汽车的功能日益丰富。然而,由于车辆上需要处理的数据量越来越庞大,ECU之间的交互也日益频繁,大多数总线技术和电气/电子(E/E)架构(其中一些沿用了数十年)已经难以满足这种需求。01构建更佳的网络架构目前,车辆ECU按照功能划分为多个几乎独立的域,例如动力总成、底盘、信息娱乐系统和舒适性配置等。传感器和执行器分散在车身各处,电线
关键字:
分区架构 以太网 10BASE-T1S
实现以太网通信硬件电路方法很多,一般情况是CPU+MAC+PHY+网络变压器+RJ45。整个硬件电路最多用5个电子器件完成。随着集成电路的发展,很多功能被集成在一起,简化硬件电路的设计。上述那种方法,器件较多,开发难度比较大。下面列举其它3种方法。1、CPU(集成MAC层),外接一个PHY芯片,网络变压器和RJ45,总计4个器件。2、CPU,外加一个MAC和PHY集成一体芯片,外加RJ45(集成网络变压器),也是3个电子器件。3、CPU,加一个MAC芯片和一个PHY芯片,外加RJ45(集成网络变压器),总
关键字:
以太网 硬件电路 电路设计
—— LAN887x PHY 提供长达 40米的扩展范围,设计符合行业标准发布于2024年8月20日由于单对以太网(SPE)具有降低成本、重量和电缆复杂性的系统级优势,汽车和工业市场正在广泛采用单对以太网解决方案进行网络连接。SPE凭借在汽车应用中成熟的性能和可靠性,现在也被部署到航空电子、机器人和自动化等其他领域。为了实现出色的灵活性和互操作性,Microchip
Technology Inc.(微芯科技公司)今日宣布推出LAN887x 以太网 PHY 收发器系列,进一步扩展SPE
解
关键字:
Microchip 100BASE-T1 1000BASE-T1 PHY收发器 以太网
—— VelocityDRIVE软件平台基于标准化YANG模型实现交换管理通信发布于2024年10月14日在对更高带宽、先进功能、更强安全性和标准化需求的推动下,汽车原始设备制造商(OEM)正在向以太网解决方案过渡。汽车以太网通过集中控制、灵活配置和实时数据传输,为支持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为了向OEM厂商提供全面的以太网解决方案,Microchip Technology
Inc.(微芯科技公司)今日宣布推出全新LAN
关键字:
Microchip VelocityDRIVE™ 千兆位 以太网 交换芯片 软件定义汽车
我们的世界正变得更加智能且紧密相连,楼宇和工厂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实现自动化。为了确保这些新系统有效运行,可靠的信息通信至关重要——这不仅体现在工业控制面板内部,也包括遍布整个场所的各种设备之间的通信。直到最近,工业网络还很复杂,可能需要使用各种协议和网关。这可能既昂贵又不可靠,难以确保应有的互联互通能力。然而,随着10BASE-T1S以太网的出现,一场变革正在发生。这一创新标准取代了传统的现场总线技术,为现代网络环境提供了多种优势,并消除了对网关的需求。支持新标准的一系列设备,如安森美的工业10BASE-
关键字:
10BASE-T1S 以太网 控制器
今天我们简单聊一聊,如何进行千兆以太网的Tx一致性测试。测试环境本次演示,我们用到的是一台泰克的MSO 5系示波器,一个TDP1500 1.5G差分探头,以及一个以太网的专用测试夹具。通过这些设备,我们将测试一台是德科技的网络分析仪E5071C,查看一下其网卡的千兆以太网性能。我们可以在每日E问APP上查看该网分仪的具体参数和配置文档等资料。测试步骤我们将设备和产品进行连接,连接方式很简单,类似于百兆的以太网测试。通过示波器和探头引出,接到以太网测试夹具上。我们今天测的是千兆,目前先用TCR来做测试。这上
关键字:
以太网 网络测试
2024年6月2日,NVIDIA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在COMPUTEX 2024发表了主题演讲,NVIDIA于今日宣布NVIDIA Spectrum-X以太网网络平台已被业界广泛使用,并且将进一步加快新品发布计划。在生成式AI时代,NVIDIA将不断加大以太网络在现代化数据中心中的应用,为AI构建更稳定的运力基础。率先采用NVIDIA Spectrum-X的AI云服务提供商有CoreWeave、GMO Internet Group、Lambda、Scaleway、STPX Global和Yotta等,他们
关键字:
英伟达 以太网 AI
在 STM32 以太网调试中经常会遇到“设备接收不到数据”,或者“设备发出的数据对端设备收不到”之类的问题。遇到这类问题首先要做的是定位问题发生的部位,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指明下一步调试的方向,缩小分析的范围。以下图为例我们做个简单的说明,设备 A 和设备 B 通过以太网通信,现发现设备 B 无法接收设备 A 发送的消息,问题可能出现在几个地方:• 应用层的程序,或者协议栈出错,数据根本没有到 STM32 以太网外设。这种情况我们在调试的时候,在以太网输出函数 low_level_output 中打个断点
关键字:
STM32 以太网 MAC Loopback
STM32H7 以太网的 MMC(MAC management counter)中断是个有点特别的中断。特殊之处在于它是默认使能。如果我们在代码里不针对 MMC 进行相关处理,就会造成一些异常现象。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的客户案例。客户案例客户使用 STM32H750 作为主控,与其他设备之间进行以太网通讯。客户在压力测试中发现:• 设备从第一次通讯开始,累计 7 到 8 天,就会发现 STM32H750 不再响应用户的请求。• 客户通过使用 IDE 和添加辅助代码可以发现,STM32H750 会不停地进入以
关键字:
STM32H7 以太网 MMC中断
新的IEEE汽车以太网标准不断涌现,10BASE-T1S是最新的以太网标准之一。本文讨论汽车行业影响汽车电子/电气(E/E)架构变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新10BASE-T1S标准如何支持和推动这种新架构的部署。
关键字:
10BASE-T1S 汽车通讯 以太网 ADI
在今天工业控制系统已经大量应用工业现场总线,从而降低应用成本与提高系统稳定性。进入工业4.0时代后,工业实时以太网工业总线应用也逐步占据工业现场总线的主导地位,例如由西门子公司主导的PROFINET总线、倍福公司主导的EtherCAT总线、罗克韦尔公司主导的Ethernet/IP总线等等。工业实时以太网总线逐步成为新一代工业控制系统的主流配置,同时成为进入工业数字化时代的基础。1EtherCAT工业实时以太网总线以其高性能、高稳定性、高响应等特点快速在工业控制系统中得以广泛应用,目前EtherCAT主站在
关键字:
以太网 MCU 单芯片
以太网成为工业通信的骨干网对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为其基础设施容易受到雷击等浪涌事件的影响。此类事故会引发接地回路和磁耦合电压,可能导致操作技术系统瘫痪。为了保持以太网连接设备的系统完整性和功能性,开发人员需要一种强大的解决方案来保护敏感电子元件,使其免受破坏性能量传递的影响。本文简要介绍了浪涌如何影响电子系统。随后介绍了 Analog Devices 的保护器件,并说明了如何使用这些器件来减少浪涌事件。浪涌事件如何影响电子系统浪涌事件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而雷击则是其中最鲜明且最具破坏性的因素。即使在几
关键字:
digikey 以太网 浪涌事件
如今,车辆的复杂性正迅速增加,通过部署大量的传感器、处理器和执行器来提升功能、安全性和效率。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对车载网络系统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需要更高的带宽和更低的延迟通信来确保功能和安全。多年来,市场上已经制定了几种主要(或专门)用于车载网络的协议图 1:许多用于车载网络的通信协议已被制定出来虽然每种协议都有独特的属性,但由于架构的不断变化和车载网络 (IVN) 内传输的大量数据,这些协议仍然难以满足当今汽车的需求。因此,汽车制造商正在寻找新的方案来提供必要的性能和带宽。汽车以太网以太网曾是一种显而易
关键字:
车载网络系统 通信 以太网 10BASE-T1S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网络智能已经遍布我们的城市、家庭和办公室,对从恒温器到交通信号灯的一切事物实现了赋能,并随着制造商考虑如何通过连接技术和数字化的进步或工业 4.0 来提高产量而蔓延到工厂车间。“大多数人都通过将边缘节点或终端连接到互联网在家中体验过自动化”,德州仪器副总裁兼高速数据 (HSD) 部门总经理 Ahmed Salem 说道。“同样,工业 4.0 涉及将信息技术的创新与运营技术联系起来,使制造系统变得更加智能和自主
关键字:
工业4.0 机器人 通信 以太网
以太网介绍
历史
以太网技术的最初进展来自于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许多先锋技术项目中的一个。人们通常认为以太网发明于1973年,当年罗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给他PARC的老板写了一篇有关以太网潜力的备忘录。但是梅特卡夫本人认为以太网是之后几年才出现的。在1976年,梅特卡夫和他的助手David Boggs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太网:局域计算机网络的分布式包交换技术》的文章。
[
查看详细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企业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征稿 -
友情链接 -
手机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产品世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北京东晓国际技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27778号-2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110108205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