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正荣的“中国芯”
钱学森 1935年赴美留学,1947年,钱学森已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1949年就被公认为火箭技术方面的权威学者。 钱学森在美国已经生活了10多年,又被誉为是“在美国处于领导地位的第一位火箭专家”,金钱、地位、声誉都有了。想念祖国钱学森: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可以放弃在美国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钱学森的回国计划受到严重的阻挠。美国海军的一位领导人曾对美国负责出境的官员说:“我宁可把钱学森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钱学森至少值5个师的兵力”。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98711.htm接下来科学家受到“间谍”诬蔑,突然被逮捕,被关押,和无休止的折磨。1955年8月,在周恩来总理曾亲自关怀,通过外交斗争,钱学森冲破美国当局的层层阻挠回到了祖国。1970年,中国第一颗卫星升上全世界的天空。
2001年9月,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成立。到2009年,尚德已经成为全球GW级太阳能光伏产品供应商。
2002年,中国第一条10兆瓦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再无锡建成,10兆瓦,相当于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此前4年的总和,一举将中国与世界光伏制造水平的差距缩短了15年。2009年9月,由尚德供货的中国最大的太阳能电站——在宁夏石嘴山10兆瓦电站并网发电,成为新能源大规模绿化中国电网的标志性事件。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的五年间,各行各业的华侨华人归国者近十八万人,正是钱学森、陈宗基、王淦昌、钱伟长、钱三强、华罗庚等科学家回国,缓解了建国初期高科技人才紧缺的艰难局面,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展示国力的最初基础。
不论是50年前科技精英,还是50年后科技精英,回国的理由都是一样的,祖国在吸引你,那面五星红旗在召唤你,母亲在召唤,那是哭着喊着也一定要回来的。
3、一个少年——发奋读书——为中华崛起
这个少年曾经看着长江南岸发呆、发愿。在那代人身上,有一种伟大的理想的力量。
《逐日英雄施正荣》描写施正荣如何踩高跷走十多里路读书。高跷都是没有钱买雨鞋,雨天乡下道路泥泞不堪,站在高高的高跷上,是技巧,不是平衡游戏。走一个多小时的艰苦的路,这不是走亲戚喝喜酒,是去读书。
1911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成为在沈阳读书的周恩来的动力。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成为施正荣们的动力和那个时代的印记。
1979年,施正荣被长春理工大学录取,1983年,施正荣被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录取,1988年,施正荣被公派到澳大利亚留学。
成功后,某次在家乡他自问自答,“企业能做多大就多大,我也可以享受生活。后来想想心放不下来,总要有人来,有眼界看得远的人来关心这个事情,不然地球不就完啦?”
从学生时代开始,不论是读书还是创业,这都是一个有大命题的人,这是一个有大境界的人。
当年长江边发呆的少年,现如今的世界光伏的领袖,从义无反顾回国创业,到在纽交所上空升起五星红旗,心中的命题是一样的,被吸引的向往是一样的,动力和荣誉是一样的,——那面飘扬着的五星红旗,以及一个少年情怀的国家荣誉和梦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