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制造服务业:找准定位 重点突破
很多中小EMS企业的决策人都很清楚,贴片只是电子产业链当中附加值最低的部分,已由当初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研发的附加值要高一些,但研发之路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平坦。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97299.htm刘海涛分析认为,研发需要巨大的投入,投入后是否能有回报也是个问题。比如,一些EMS企业自主研发IT产品,等研发出来投入市场的时候发现行业技术已经升级换代,这款产品的价格和性能已经没有优势。由于缺乏相关行业人才和信息,对产品把握不准,造成了研发的失败。一些本土EMS企业虽具备了一定的研发和设计能力,在研发时避开了难度较大、专业性强的电力和仪表等专用行业的产品,转向鼠标、MP4等民用IT产品,虽然也奠定了自己的研发实力,但仍然没有摆脱同质化竞争。刘海涛强调,此类研发门槛低,产品解决方案比较透明,从而造成行业由同质化制造转为同质化研发,但这仍没有摆脱价格战。这种研发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研发,如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研发才是大家要思考的问题。只有真正意义上的研发才能摆脱“不研发等死、研发找死”的怪圈。
调整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由于电子制造服务业的产业政策没有给出明确的行业划分和有针对性的扶植政策,该行业的发展随意性强,没有得到政府的行业指导,多数企业还处于低附加值的简单重复阶段,致使行业的发展难以规范,同时恶性竞争也制约了行业的发展。民间组织的行业协会都注意到了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力量有限,不能形成有效的资源整合。这些都制约了我国EMS产业的发展。
北京柏瑞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同兴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电子制造服务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也是因为有一种观念认为,该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没有核心技术和高技术含量,逐步将其划归为非鼓励行业。“中国现在是制造大国,但是绝非制造强国。电子制造服务业市场前景虽然巨大,但是在真正的骨干企业中还没有中国民族企业。制造企业要想真正发展壮大,需要产业链横向扩张。目前制造业的高新技术已经涵盖产品研发、高端检测、失效分析、材料分析、焊接技术、质量分析、产品可靠性管理等各个学科和领域,没有这些技术底蕴和基础,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并且,这个行业需要巨大的固定资产投资,银行传统的信贷资金抵押方式已不适应该行业的发展,而中小型企业很难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国家担保部门也没有出台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并且该行业规范的企业税负过重,严重地影响了市场规范性的发展。税收政策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对该行业的扶植应有一个明确的方式和力度。”杨同兴表示。
惠州大亚湾光弘科技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建兴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中国众多的电子制造服务企业经过不懈地努力,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目前已形成了十分完整的电子制造产业链,在很多产品领域的配套能力也十分强大。如在手机领域就已形成了从方案集成、元器件生产、主板代加工、整机组装到物流及售后服务一站式的配套能力。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全球市场上拥有了强大的竞争实力,中国开始在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道路上不断迈进。“在企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希望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能提供一个更加开放、公平的经营环境,并在融资渠道、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企业更多的扶持和发展空间,让中国制造真正走向世界。”唐建兴最后强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