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思效应”难再现,手机芯片领域已难寻新人崛起的机会
一、背景引子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82446.htm1、小米芯的脚步声正愈加清晰
近期媒体爆出小米在浦东有数百人的芯片研发团队,与联芯联合研发,定位中低端,预计2016年将在红米上商用。其实不足为奇,早在2014年11月小米旗下松果科技就获得了联芯科技开发和持有的SDR1860平台技术。
2、中兴发布“中兴OS+迅龙芯”
中兴在天机发布会发布了“中兴OS+迅龙芯”的战略,据悉LTE-A 芯片将发布。这应该算是2代了,到目前为止迅龙芯尚未应用在中兴手机上。其实,早在2014年Q1,迅龙1代7510四模LTE芯片已经应用在MIFI等数据终端上。
3、紫光、联发科隔空话并购
在被业界称为“有一种收购叫紫光”后,紫光再次发声希望促成旗下展讯、锐迪科与联发科合并,引起业内热议。短期内也许很难成为现实,但收购确实是芯片业今年的关键词。
4、华为麒麟950发布,主题“跨越”
从2015年春季芯片沟通会的“成长”,到秋季芯片沟通会的“跨越”,过去的一年是海思芯片真正成为华为手机差异化利剑的一年,被有的厂商戏称“有一种芯片是别人家的芯”。

二、供应链资源的抢夺是手机厂商向上渗透的驱动力,“自有XX”创新是媒体的宠物,而比较效应下容易引发羊群效应
我们看到苹果对供应链几近变态的苛刻要求与资源独占,供应商依然趋之若鹜,量的诱惑与合作过程中自我质的提升无人可及。所以,几乎每一项新技术应用的背后,都是技术实力的比拼与供应链资源的抢夺,比如指纹识别、比如全金属设计。几乎所有的厂商都想争夺高通骁龙800系列芯片首发,屏幕、摄像头无不如此,而芯片环节则在抢代工制造工艺,于是台积电成为香饽饽。产业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只要有可能成为瓶颈,就是核心竞争力。
其实一直以来,媒体都有一种“自有XX”的创新情结,国货当自强,国产厂商在芯片、操作系统等终端产业链制高点领域的任何突破或卡位,都会引发追捧与超预期关注,对其产品也会注入更多的民族情怀。
在比较效应下,有人会问,华为有海思了,小米芯在哪里,还不抓紧吗?同城的中兴呢,咋还不迎头赶上?这是一种比较效应下引发的羊群效应!其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