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惠普如何衰落到一分为二
Autonomy丑闻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82272.htm纽约时报称它是“最差劲的一次企业间的交易”,这次并购同样并没有帮助惠普摆脱困境。惠普在2011年花了111亿美元收购英国软件制造商Autonomy,当时就被硅谷批评代价太过昂贵,也遭到公司CFO的强烈反对,但最终仍然被董事会通过。事实证明这个交易的确做的太亏了。
当时的董事会都信赖了审计机构德勤对Autonomy的财务审核报告。作为尽职调查的一部分,惠普当时还聘请了毕马威对德勤的报告进行了审计,巴克莱银行等投行中介机构也参与了这项收购交易。然而无论是德勤还是普华永道,都没有能够发现任何问题。直到今年4月Autonomy创始人迈克·林奇被辞退后,一位Autonomy领导团队的资深成员主动“爆料”,惠普通过调查才发现,Autonomy公司存在一系列可疑的会计和商业行为,导致惠普收购这家公司时的估值存在严重偏差。
由此带来的后果残酷。惠普的2012财年第四财季财报显示,其中出现了一笔非现金商誉减值费用,该笔与Autonomy公司相关的费用价值88亿美元。其原因是惠普通过调查发现,Autonomy公司存在一系列可疑的会计和商业行为,导致惠普收购这家公司时的估值存在严重偏差。
仅仅一年时间,惠普收购Autonomy的100多亿美元已经损失八成。公司股价也受此消息的影响重挫12%,盘中一度下探至11.35美元,创出自2002年10月以来的最低股价。
在PC上的失误
在惠普收购Autonomy的同时,李艾科宣布惠普将分拆PC业务,这一消息同样震惊了业界。李艾科称,惠普对PC业务进行评估后,考虑采用剥离的方式进行全部或者部分拆分。
李艾科当时计划,将重点更多转向软件和服务,基本放弃消费者业务而转向企业用户。给出的理由是,分拆PC业务部门将无法从经济角度为公司带来任何的额外收益,而且分拆之后还将降低惠普的采购能力,并会抹杀公司重塑品牌的机会,这会让惠普每年多花费10亿美元。
这并不是一个危险的想法,因为IBM做过同样的事情。但是惠普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在当时犹豫了两个月后出尔反尔,这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市场对惠普PC业务的信心。惠普虽然最终保留了PC业务,但先前传出的分拆计划已经导致其技术人员流失,一些高级主管也被竞争对手挖走。除了惠普的内部问题,几家零售渠道合作伙伴也对惠普失去信心,并转投宏碁、华硕、联想和戴尔等厂商。惠普的WebOS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也因此而受到冷落,惠普前任CEO 马克·赫德在Palm上的12亿美元投资也被浪费殆尽。
旋转门
不到一年,惠普的董事会就受够了李艾科,梅格·惠特曼出任惠普CEO,惠特曼此前在Ebay担任了10年的CEO。这也是惠普在13个月内换的第三个CEO。她的第一个举动就是宣布,惠普将继续运营其PC部门。
惠特曼给出了三点原因:
第一,惠普希望继续经营一个完整的电脑产业,从数据平台到硬件设备,惠普哪一个都不会舍弃;
第二,经营PC业务可以带动其他软、硬件的销售,比如安全软件等;
第三,继续发展PC业务可以降低研发其他产品的成本,比如服务器,因为服务器的零部件和电脑零部件十分类似。

她认为,PC部门是提升用户购买力的重要部门,不能轻易剥离。而且惠普董事们也并未打定主意拆分公司,他们也在考虑不分拆的优势。支持不分拆的人认为,公司正在脱离困境,公司股价正在回升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在2003年1月,惠普股价一度回升至17美元——是自2002年11月跌破12美元后的最高点,而在那一段时间内股价也一直维持在16.50美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