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行业增长放缓 解析中芯国际逆势增长的驱动力
受中国经济趋缓、市场需求疲弱以及美元走强等原因的影响,近日调研公司ICInsights下调今年全球半导体市场的成长预估,将全年估值由年增1%转趋负向衰退1%。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82209.htm晶圆代工企业台积电和联电营收同步滑落。据公开数据显示,台积电2015年第三季度(7~9月)销售额为2125.05亿新台币,比上年同期增长1.7%,营业利润为783.89亿新台币,同比减少7.2%,净利润为753.3亿新台币,同比减少1.3%。因库存持续调整,台积电预期,第四季度恐将滑落到新台币2010亿至2040亿元,季减约4%至5%。昨天联电公布的财报数据同样不乐观,第三季合并营收为353.2亿新台币,季减7.1%,毛利率19.6%,较上一季减少了3.3%,营业净利为9.81亿新台币,季减74.7%,税后盈余为17.1%,季减62.9%,每股盈余0.14元,低于市场预期。联电预期第四季晶圆出货约季减5%以内,平均销售价格季减1%,相当于营收与获利持续下滑。
反观中芯国际,目前已连续实现13个季度盈利,第二季度的销售额、毛利率、产能利用率等营业指标都创下历史新高,销售额逆势增长7.2%。中芯国际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邱慈云博士预计,中芯国际第三季度将继续保持增长,季度收入预期增加1%~3%。

最新消息显示,继9月获得标准普尔续评为“BBB-”级别后,中芯国际再获穆迪投资者服务机构Baa3投资级别,评级前景稳定。这是国内首个晶圆代工企业获得两大世界权威评级机构的肯定,反映中芯国际正日益获得投资者的广泛支持。在全球半导体市场增势趋缓的同时,中芯国际何以逆势增长,受到两大世界级权威机构公司的投资级别认定,集微网记者试图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中国IC设计企业兴盛的市场需求
TrendForce旗下拓墣产业研究所统计显示,自2009年以来,通过强大的市场购买力与自有品牌的茁壮,中国IC设计业产值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逐步攀升,从2009年的7.1%,预计在2015年有机会达到18.5%,而销售产值更以年复合成长率25%的增速高速成长。TrendForce表示,中国IC设计业者的订单需求在未来三年内有机会成为全球成长性最高的地区。
在中芯国际今年第二季度的营收中,我们看到来自中国区的贡献首次过半,国内客户订单量占比达到51.1%。这表明中芯国际的技术服务逐步生根于国内设计业者,保证了中芯国际业绩的稳步攀升,持续盈利。
多年来,中芯国际一方面扶持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携手并肩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发展,发挥产业聚集效应。以上游设备也为例,中芯国际倡导使用国内厂商的设备,随着工艺的不断演进,设备厂的技术能力同时得到了提高。
成熟工艺与先进工艺并行的结果
2015年8月,中芯国际宣布28纳米工艺制程的高通骁龙410处理器已经成功应用于主流智能手机。作为中国大陆第一家提供28纳米先进工艺制程的纯晶圆代工企业,这是28纳米核心芯片实现商业化应用的重要一步,实现了先进手机核心芯片中国制造零的突破。
邱慈云博士指出,28纳米会在今年第四季度贡献收入,明年营收会在此基础上稳步增长。除坚守欧美订单外,中芯国际正争取日本新客户的订单,希望明年能够看到重大进展。中芯国际在北京厂二期规划了3.5万片/月12英寸晶圆的产能,预计3年左右能够达产。
对于最先进工艺的追求上,今年6月中芯国际与国内外上下游顶尖企业、研究院成立新技术研发公司,致力于开发14纳米及以下量产技术。截至目前,中芯国际14纳米FinFET专利的拥有数量已达全球十强,在中国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大陆的市场是非常广阔的,不仅有28纳米和14纳米需求,还有着多样的成熟工艺与特殊工艺需求。除了继续扩大研发力度,中芯国际在成熟工艺上会加大力度做好二次开发,做好差异化。过去几年里中芯国际的8英寸厂产能利用率均超过了100%,目前在上海、天津、深圳拥有3座8寸晶圆厂,上海与天津的8寸厂的月产能总计约13~14万片,深圳厂预计今年第四季开始投片生产,因此2016年中芯8寸总产能将达到每月15~16万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