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读华为发展历程:为何全世界都怕它?

针对中国品牌在国际主要发达市场,如美国、英国等等,政治因素一直成为其发展的桎梏,而这也是华为难以完全彻底国际化的因素之一。美方禁止网络服务使用华为制造的设备,并提出两个所谓的理由:一是任正非早期的军方背景,二是华为与中国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华为在美国市场频频受挫,其在美国发展的计划遭到其千方百计的阻挠。斯诺登爆出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监控华为公司之后,华为与美国市场之关系再次被关注。华为方面表示,自从上世纪90年代,华为就检测出美国方面有人在监视华为,但华为并不知道这是来自美国政府的监控。任正非认为,美国将来会对华为打开大门,但仍需很长时间。“想要让美国承认华为是一家‘诚实’、且拥有正面形象的公司,还得等10-20年时间,我们可能才有机会。”然而,对于欧洲市场,任正非信心满满,他希望未来几年人们能把华为视为一家欧洲公司。个人认为,他们更多出于贸易保护的考量,并非官方宣称的由于国家安全的原因。

曾经,华为与任正非荣誉接踵而来的同时,华为的企业文化却饱受诟病,除了被广泛关注的员工猝死、自杀以外,华为的副总李玉琢在离职时说的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任正非是一个非常忘我的工作狂,事业远远重于家庭。但是我想,他可以做到的,不能要求别人也和他一样呀。在我看来,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家庭、不要健康的社会是危险的。”

当一个具有狼性的新兴品牌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时,常常会在当地市场面临不理解、猜疑甚至攻击等多种心理,这是华为品牌国际化的一大障碍。由于长时间强调“狼性文化”,这种“狼性”被深深地印在华为品牌的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心智中,包括员工、客户、竞争对手和政府等,而这也影响了华为在品牌方面的构建。分析认为,不管华为如何进行品牌再定位,如何进行更广泛的营销传播,华为给利益相关方的品牌形象总是“土狼”、“消灭对手”、“员工自杀”、“心理极端”等负面词汇。此外,有分析认为,华为的问题还在于把媒体看成宣传的工具,而非沟通和管理品牌利益相关方的系统。

尽管华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外界所诟病,但是任正非依然强悍地推崇狼性文化和军事化管理,把市场竞争看成你死我活的较量。不过,在此严苛下,任正非更强调开放、包容和适度。任正非推崇灰度哲学,信奉“合二为一”,而不是黑白不两立的“一分为二”;正是在灰度理论的支配下,任正非强调开放与妥协,反对“斗争哲学”,崇尚合作精神与建设性,这一点无疑与毛泽东的思想理论是有区别的。比如,《亮剑》这部电视剧,则让任正非悟出的是:将军是战场上打出来的,但有缺点有个性的战士却是未来将军的种子,当领导的一定要学会包容和欣赏……

在华为20多年来的主要文件中,“创新”一词是被提到得最少的词汇,华为也从来没有把“创新”,尤其是管理创新上升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高度,“任何创新都是必须支付变革成本的,总成本大于总贡献的创新是有害于公司的。而且公司已经积累了这么多管理程序,随意的创新是对过去投入的浪费”。

任正非说:“未来公司需要什么样的干部,我认为未来公司需要的管理干部是对市场有深刻体验和宽文化背景的人,宽文化背景怎么理解,大杂烩,什么都懂一点。要成为高级干部都要有宽文化背景,干部要进行必要的循环,这是宽文化学习的好机会。”什么是任正非定义中的“大杂烩”?历史、哲学、军事、天文地理、古今中外……这是他20多年来的一贯倡导,不仅对中高级干部这么要求,甚至在10多年前的秘书工作会议上,也这样要求公司的秘书们。读的书多了,杂了,文化背景深厚了,同时在实践中又时常面对和处理各种复杂情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就会变得系统多元,而不是简单和机械,不是形而上的黑白分明。领导者最可贵的就是灰度思维。

华为成功的关键有两项:员工关系、客户关系。华为不只把员工与公司的利益绑在一起,就连客户也成为其生命共同体。华为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其高管认为,“华为做为一家百分之百的民营企业,26年来生存不是靠政府,不是靠银行,客户才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当客户只能赚一块钱的时候,肯定无法分给你一块五,他若能赚五块钱,你才有机会分到两块甚至三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