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可穿戴公司如何把年净利润做到近2亿美元?
从两个人,到500多人,这家公司走过了8年。可穿戴设备制造商Fitbit正谋求在纽交所上市,股票代码为“FIT”,主承销商为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银行和美林银行。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73974.htm这可能是上周可穿戴领域最令人振奋的消息,尤其对于成千上万的可穿戴初创企业而言,Fitbit有望成为首家以可穿戴设备为核心业务的上市公司。
Fitbit成立于2007年10月,总部位于旧金山,由JamesPark和EricFriedman联合创办,Park担任该公司CEO,Friedman担任CTO。目前该公司拥有579名员工,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多个分公司,其中国分公司总部位于上海。
根据美国CNET的报道,Fitbit此前经过5轮融资,共获得了8300多万美元的资金。而去年12月份,彭博社则首次曝光了这家可穿戴品牌计划2015年IPO,现在来看,Fitbit正在顺利推进这一进程。
这家可穿戴设备制造商主要的产品包括智能手环(Flex、Force、Charge、ChargeHR)、健身运动追踪器(Zip、One)、智能体重秤(Aria),并在去年底推出了其首款智能手表Surge。这些产品售价在60美元—250美元之间,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万家零售店、零售商网站以及Fitbit官方网站上销售。
根据其提交的材料来看,截至2015年3月31日,Fitbit售出了超过2080万只设备。在过去4年,其销量、营收都呈至少200%的疯长状态,并且在从去年开始扭亏为盈。2011—2014年间的具体财务数字如下:
销量分别为20万台、130万台、450万台、1090万台;
营收分别为1450万美元、7640万美元、2.711亿美元和7.454亿美元;
净利润(净亏损)分别达到净亏损430万美元、净亏损420万美元、净亏损5160万美元和净利润1.318亿美元;
未计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的利润分别为净亏损400万美元、净亏损240万美元、净利润7900万美元和净利润1.91亿美元。
你很难相信这是一家可穿戴品牌取得的销售成绩。虽然可穿戴从热炒概念到现在已经四五年了,但迄今缺乏“爆款”,缺乏被称为“刚需”或“杀手级”的功能或应用。Fitbit能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或许连涉及可穿戴领域的大厂牌如三星、微软、谷歌甚至是苹果都要羡慕,何况是那些初创品牌。
先行者的优势
作为先行者,Fitbit在这几年中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尽管因腕带过敏问题召回了FitbitForce)和早期用户。
Fitbit是最早进入可穿戴领域的初创品牌之一,和Nike+、Jawbone、Pebble几乎是前后脚(Nike+后来退出智能手环硬件市场,专注运动软件的开发)。而它的市场表现最佳。根据NPDGroup的统计数据,2014年Fitbit设备按照美元计算占据了健身活动追踪器市场68%的份额,比2013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无论是Jawbone、还是稍晚一步的Garmin、Misfit等品牌的市场份额,均受到了Fitbit挤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