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可穿戴公司如何把年净利润做到近2亿美元?
这跟Fitbit丰富的产品组合有一定的关系,它目前在售或即将发售的产品包括了我们开篇提及的除了Force之外的新老产品,价格涵盖了60—250美元的市场。相比较而言,Jawbone、Misfit这些新兴品牌的产品却相对单一。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73974.htm产品迭代周期固定,全平台支持
从CES2013上推出Flex开始,Fitbit开启了自己的智能手环模式,2013年10月份推出了第二代智能手环Force,2014年年底推出了Charge和ChargeHR智能手环,这种产品发布节奏保证了用户有固定的期待。
目前,我体验过Flex、Force和Charge这三款智能手环,非常明显的感受是:Fitbit采用的是一种渐进式的设计升级和功能升级,如果加上即将上市的ChargeHR,这种规律更加明显。
比如说,从Flex的无屏幕设计,到Force较Flex增加了一块单色OLED屏来显示运动、睡眠数据,到Charge较Force增加来电显示功能,再到ChargeHR较Charge新增心率监测功能。外观设计上也是如此,主要的设计语言不会有大的改变,却每一代都较上一代有小幅度的改动,尽管这种改动让人感受到的是保守,却也给整个Fitbit家族带来了极高的品牌辨识度。
再者,Fitbit是最早支持全平台的可穿戴设备之一,意味着不仅你的iPhone、Android智能手机能够支持Fitbit的APP,包括WindowsPhone手机、PC、MAC电脑等都支持。这显然让更多的人能够拥有Fitbit产品。
目前能够像Fitbit一样全平台支持的品牌很少,只有微软和Garmin做到了,令人遗憾的是,微软手环只在期货市场流通,一货难求,价格居奇,且不支持中文;而Garmin目前只有Vivofit和Vivosmart,根据我此前长期的测试,在数据监测的准确性上Garmin是个激进主义者,并且在连接性和App的人性化方面还无法对Fitbit制造太大的威胁。
你可能要跟我提及国内市场销售不错的三星GearFit,但是在设备支持上,它仅支持三星自己的手机,是我见过的设备兼容方面最糟糕的产品之一。
通过这些具象的比较,你可以看到,全平台支持对于一个品牌的塑造和普及,尤其是发展前期多么重要,它可以让一个品牌从小众走向流行,并帮助这一领域增强关注度。
可能面临的威胁
“我们的一些竞争对手可能会积极地打折出售他们的产品和服务,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这可能导致价格压力,降低利润空间,失去市场份额,或对我们扩大市场份额造成压力。”Fitbit也看到了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
尤其自从AppleWatch上市,将人们的关注度聚焦到智能手表上,而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的功能重叠度很高,并且人机交互性更强,这对包括Fitbit在内的可穿戴新兴品牌显然更具威胁。虽然Fitbit顺势推出了Surge,但是由于并未全面上市,市场表现还有待考证。
同时,在中国市场,本土品牌对Fitbit构成了更加严重的威胁,比如华为、小米、中兴、OPPO等,无论是在价格和本地化方面都要更具优势,尤其前两者。而在可穿戴领域,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市场,而中国市场对于Fitbit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其积极布局中国,全线品牌铺货中国市场就可以看出来。但是在本地化营销方面,它还存在一些短板。
目前我们还无法进一步得知Fitbit的具体上市时间和估值,它在健身追踪领域的最大竞争对手Jawbone去年曾寻求80亿美元估值,不过后来不了了之。那么,Fitbit能成为下一个80亿美元的公司,甚至成为百亿美元的公司吗?
不管估值多少,它有可能成为首个正式上市的可穿戴品牌,也给其它可穿戴初创品牌带来了希望,但也制造了一个很高的标准和入市门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