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宏提案背后价值:推动人工智能普及
对人工智能由于意外而失控的担忧同样存在,从《机械公敌》里主控计算机“沉思”后的“觉醒”,到《绝密飞行》里击中人工智能无人机的那一道闪电,无数的不可控因素,让人类难以信任未来“多才多艺”的人工智能。如果它们复杂得如同黑箱一般的话,谁能承诺它们不会突然“想”出匪夷所思的理由,然后“暴走”并加害于人呢?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70466.htm相比于这些科幻情节和高深的哲学思辨,还有另一种担忧看起来更加迫在眉睫。今天,工业流水线机器人可以只由人类工人“牵着干一遍”就学会新的工序,并主动规避误入车间的人类;计算机软件可以根据已有的大量图表数据,自动生成分析报告;一些餐厅背景音乐、手机铃声和旅馆房间装饰画,已经不再是人类艺术家的作品,而是出自计算机软件的手笔……这些还基本只是“一招鲜”、却不知疲倦的“竞争者”,已经把“还有什么工作留给人类”的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
或许只有像李彦宏那样,站在业界高处而且多年来挺立潮头的科技精英,才能看到对人工智能的担忧实为过虑,并敏感觉察到发展人工智能的紧迫性。越过坊间过于脑洞大开的思想实验,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真正的趋势。比如,理性正逐渐在人类社会中占据上风。或者说,经历过美苏核对峙的紧张年代之后,未来的人们很可能不会再为研发更恐怖的杀人武器投入那么多的智慧和热情。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可能带来些许意外,但那就像法国人菊诺在1769年制造的第一辆蒸汽汽车,虽然首次试车就酿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起机动车事故,却没有让人类对汽车的研发就此止步不前。至于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担忧,其实也大可不必——当旧的职业和岗位消失的时候,就会有新的岗位,乃至新的职业形态涌现出来。而洞悉这些科技史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继而预见它们未来的走向,并提出相应的高质量提案,正是科技界精英参政议政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即使有一天人工智能真的变得比人类“聪明”,两者“源流”的不同,也会让人工智能有自己的局限性,并需要人类的头脑来补完。还记得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诗云》吗?技术实力远远强过地球的外星生命,企图用穷举汉字的方式“写尽天下诗篇”。但即使是最优秀的人工智能,也无法从浩瀚而杂乱无章的“文字堆”当中,把那些佳作或至少是有意义的排列结果挑选出来。或许等到人类的生活由于人工智能的普及产生根本性变化时,我们将可以清晰地注意到,李彦宏这份提案的价值所在。
就引用《侏罗纪公园》结尾的那句话,对人类与人工智能可能的未来做一个概况吧:“生命,总会找到自己的出路。”也许,还应该补上一句:“无论生命是碳基的,还是硅基的。”(中华财经网 哈立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