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战略哪家强:美国 vs 德国
美国:应用落后于理论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70185.htm同样提出要在制造业发起“再工业化”的还有美国。2011年6月,奥巴马宣布启动《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明确提出通过发展工业机器人提振美国制造业。根据计划,美国将投资28亿美元,重点开发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第三代智能机器人。如果按照机器人发明和生产的先后顺序来算,美国是绝对的“老大哥”。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便提出了工业机器人的概念,并在1962年开发出第一代工业机器人。
不同于德国政府的积极与强势,美国政府在发展机器人时极少采取行政手段以扶持。在1967年以后,美国遭遇了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尴尬局面,失业人数占美国人口总数10%左右。正因为此,第一代工业机器人并没有立即投入广泛使用。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的日本汽车企业对美国构成威胁,美国政府才取消了对工业机器人应用的限制,加紧制定促进该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政策。此后,美国企业通过生产具备视觉、力觉等的第二代机器人,实现了市场占有率的较快增长。但是,与德国注重实际应用相反,美国发展工业机器人时将侧重点放在了理论上面,导致的结果是既没有摆脱“重理论、轻应用”的问题,也未能打破日本和欧洲的垄断格局。
相比德国高达25%的应用比率,机器人在美国制造业中的应用相对较低,仅为11%。2008-2013年间,机器人在美国的销量以平均每年12%的速度增长,仅2013年,美国的机器人装机量就上升了6%,达到了将近24万个。不过,2013年美国工业机器人生产商的全球市场份额仍不足10%,且国内新增装机量大部分源于进口。
值得注意的是,迅速发展的智能工业机器人市场也吸引了诸多创新型企业。以谷歌为代表的美国互联网公司也开始进军机器人领域,试图融合虚拟网络能力和现实运动能力,推动机器人的智能化。就在2013年,谷歌强势收购多家科技公司,已初步实现在视觉系统、强度与结构、关节与手臂、人机交互、滚轮与移动装置等多个智能机器人关键领域的业务部署。
伦理难题
受制于就业压力,美国的第一代工业机器人大部分被摆放在实验室里。而实际上,机器人所引发的伦理担忧也一直是机器人发展所绕不开的难题。随着机器人的智能和性能的不断提升,这种“担忧 ”的范围必将扩大。
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机器人也开始“抢”走某些行业中原本由人力承担的工作,并逐渐挤压人类在中低端产业的生存空间,从而导致数以万计的体力劳动者和服务行业人员失业。
2013年8月,快餐业员工大罢工席卷美国。麦当劳、温蒂汉堡和汉堡王等快餐店员工要求将时薪从原来的7.25美元涨至每小时15美元(约合人民币91元)。然而,和以往不同,这次罢工并没有引起美国快餐业对劳工问题的进一步重视,他们反而提出警告,如果成本过高,将会考虑用机器人取代人力。这并非危言耸听,麦当劳目前已经在欧洲尝试去人力化,即顾客通过触屏自助点餐,再不需收银员服务。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让智能型机器人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机器人伦理学”亦随之在国外兴起。
2004年1月,第一届机器人伦理学国际研讨会在意大利圣雷莫召开,正式提出了“机器人伦理学”这个术语。机器人伦理学研究涉及许多领域,包括劳动服务、军事安全、教育科研、娱乐、医疗保健、环境、个人护理与感情慰藉等各个方面。其中,安全性问题、法律与伦理问题和社会问题成为“机器人伦理学”研究的三大问题。
冷冰冰的机器人能否取代人类这种带有感情的高级动物,人类是否会成为多余?目前来看,答案暂时可以确定为“NO”。因为,人类依赖大脑来工作,是机器人发展的规划者、控制者和监督者。但是,如何平衡由机器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伦理冲突,将成为人类需要面对的一道长期命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