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业界动态 > 关于IT经济泡沫的反思(中)

关于IT经济泡沫的反思(中)

作者: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苏广平 时间:2004-07-21 来源:电子产品世界3月上月 收藏
IT经济泡沫破灭的原因
市场经济周期性的必然结果
在本轮IT经济泡沫破灭以前,有人根据当时的某些数据,预测美国经济已进入具有“三高两低”特征的“新经济”时代,当时就有人提出疑义。当IT经济泡沫破灭,乐观预测被实践否定以后,人们才清醒地认识到IT变革与经济规律的关系。
以IT为代表的科技变革,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以新的技术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了人们新的物质文化需求,开拓了新的市场,创造了新的财富。这一系统“新”,与正在成为过去的工业化时代相应的“旧”之间,无疑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有些还有着质的差别。但是,IT变革是在市场经济的范畴内发生的,由IT变革推动的新经济形态仍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因此,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仍然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供需矛盾的循环必然形成经济的周期性。IT产业作为新经济形态的朝阳产业,虽然在经济上升阶段能推动扩张期延长,在经济下滑阶段却又加剧了经济震荡的幅度,但经济的周期性不可能改变。
在市场经济机制下,新技术变革经历的过程仍然是:技术扩散、市场扩张—产业成长、效益上升—投资过剩、供给过剩—价格下跌、效益下降—市场调整、企业整合—新需求出现、新技术发现。这是一条有高峰有低谷,螺旋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人们无法逃避,只能适应:逃避者面临风险、遭遇失败;适应者抓住机遇、取得成功。
不论细节,从宏观上讲,应该说市场经济固有的周期性才是本次IT经济泡沫掀起和破灭的主因。看不清这个主因,存在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正是我们应该吸取的重要教训。
股市投机人为炒作的放大效应
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中资本市场的主体,股票市场最明显最突出地呈现出市场经济的特征。从长期和本质上看,经济是股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股市为经济服务并反映经济的实际状况。但是,由于股市与经济不对称性的客观存在,股市的即期表现与企业实体的经济状况可能不同步、不成比例,甚至出现“股经背离”的状况。本轮IT经济泡沫的情况正是如此。
如前所述,IT变革推动的实体经济本身就具有波动性。但是,实体经济波动的幅度远小于股市波动的幅度。可以说,股市敏感到经济变化的信号,将其强力放大,然后以更大的能量反馈回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成长具有一定程度的理性可控性。股市涨落则更多地反映对上市企业收益的未来预期,而且,这种预期具有“自我维持”的主观性质。
正是股市对经济的敏感、放大和反馈功能,为投机性人为炒作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股市上只要有好题材,就会有人炒,而且有人信。IT高科技特别是网络的概念很新颖、没有可比性,正是投机者炒作的最好题材。于是有人鼓吹“网络经济3年等于工业经济70年”,有人甚至说“互联网颠覆了一切经济规律”。在风险投资抢先注入的带动下,国内外资本在短期内涌入赢利模式尚不清楚的互联网领域,同时带动其它IT企业的股价也急剧上涨。投机炒作使越来越多的人因上涨预期而入市抢购,而抢购又使股价进一步上涨并再次增强上涨预期。于是就形成了股价飚升的“大牛市”。
但是,资本追求增值的本性不可改变,过度膨胀的股市泡沫不可能长期维持。当互联网企业连续亏损的事实一旦形成强烈利空预期,离谱股价止升回跌,立即就会出现下行的反馈振荡,导致股市“崩盘”。
“崩盘”以后股价下跌的速度和幅度同样放大了实体经济衰退的程度。直至在股市风暴中存活下来的网站公司扭亏为赢,其它IT企业的经营状况有了明显好转,高科技股市才再度活跃起来,多数IT企业恢复到泡沫膨胀前的股值水平。
这一段大喜大悲的股市风潮,的确是经济规律对股市投资者的考验、奖惩与教育。
市场需求判断失误的严重后果
IT经济泡沫集中在股市,但又不仅限于股市。在股市泡沫破灭以前,实体经济本身已经积累了大量矛盾,其突出表现是投入超前,市场需求不足,企业经济效益下滑。
从IT产业本身来反省,本轮IT经济泡沫的泛滥,与业内企业股东、职业经理人和技术精英对IT市场需求过于乐观的判断,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做的决策有直接的关系。应该肯定,IT变革的发生,本身就是市场需求推动的结果。IT变革的产物,包括各种IT新产品和新服务,不仅有市场而且这一市场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问题出在对这一市场的现实规模—即期购买力的判断上。现在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是在对现实购买力的分析上,当初引入了太多一厢情愿的成分。
一个一厢情愿是以为重要的东西一开始就会有巨大的市场规模。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互联网确实重要,其最终市场规模肯定很大。但它也必需一个成长发育的过程。消费者(包括个人和团体)在其消费总能力尚未大幅提高的情况下,不可能严重牺牲别的消费而在网上去花很多钱,反过来却希望享受更多的免费服务。我们的投资者和经营者正好忽略了这一点。在IT经济泡沫膨胀时期,对互联网通信量增长的预测是每100天翻一番。实际上,即使在高速成长前期也只能达到每年翻一番,后期的增长速度还要下降,2002年全球互联网容量的增长不到40%。市场需求的这种客观现实,注定了非理性市场决策必然会遭遇到的困难。
另一个一厢情愿是技术高的产品和服务一上市就会顾客盈门,增收赚钱。这方面失误也不少。最有代表性的是摩托罗拉的“铱星”全球移动通信系统。该技术的先进性是举世公认的,但卫星上天后,因通信价格过高,没有足够的客户支撑,几十亿美元的投入只得 “陨落” 太空。还有第三代移动通信(3G)技术,它无疑能为用户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但到底有多少消费者准备马上花更多的钱使用3G手机,建立3G系统的巨额投入能否取得合理回报,无疑是一个必须认真论证的大问题。遗憾的是,不少IT企业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一厢情愿的错误。最不幸的是欧洲电信运营商,它们在3G牌照夺标上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投资过剩资产闲置的繁重负担
IT经济泡沫膨胀时期,在市场误判下进行过剩投资,是导致企业资产闲置、债务沉重、效益陡降的导火线。
一个典型是网络建设。据统计,1999年美国投向网络的资金即达1000多亿美元,超过以往15年的总和。1998年到2001年期间,埋设在地下的光缆数量增加了五倍。当互联网泡沫破灭时,美国地下已延绵铺设光缆约3900万英里。再加上技术进步提高了每根光缆的传输能力。美国光缆网络的总传输能力在短短几年间增加了数十倍。与此相比,在此期间的实际需求只增加了三倍。网络空置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在巨大投入形成的繁重债务负担和成本负担的压迫下,AT&T等原来业绩良好的企业出现亏损甚至巨额亏损,环球电讯等原本能够正常经营的企业,无力偿债,运转不灵,只得破产垮台。更为糟糕的是,破产公司的通信容量并没有消失,新运营商(或接受破产保护的原运营商)在免除了网络建设的大部分债务的情况下,以较前更低的成本运营。这就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容量价格再度下跌,导致其它已陷困境的运营商更加困难,有的不得不也加入破产的行列。
过剩投资的另一个典型是半导体产业。上世纪末期,由于电子设备生产高速增长带动半导体市场大幅增长,各半导体厂商争相投入巨资,建设新一代芯片生产线(先是竞相建设每条约需10亿美元的8英寸生产线,后来又抢先建设每条约需20-30亿美元的12英寸生产线)。但是,IT经济泡沫的破灭使半导体市场发生了急转弯。在2000年销售额攀登顶峰以后,2001年市场急剧萎缩,2002年仍继续在谷底徘徊。整个行业因投资过剩、资产闲置陷入半导体产业化以来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困境之中。
过度膨胀盲目扩张的沉重包袱
IT经济泡沫膨胀时期,新企业大量涌现、老企业急速扩张是每天都要发生的事情。而这种企业的盲目扩张,也是导致IT经济泡沫破灭的原因之一。
本轮IT企业的急剧膨胀,与对“锁定理论”的片面理解直接有关。“锁定理论”的基础是“网络效应”,说的是一个产品使用的人越多,其价值越大。因此,一个公司只要抢先进入了市场,占领很大的市场份额,就会拥有后进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
在网络经济风起云涌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各种名目的网站(.COM)公司一哄而上,就是为了抢占网络市场的制高点,锁定用户和市场。这种失去理性的扩张,造成的只是难以为继的表面繁荣。网络企业数量上的盲目扩张很快就尝到了恶果,.COM整体陷入困境,网站企业大批破产消亡。
在网站建设虚假繁荣的刺激下,IT运营业、软件业、制造业(包括网络系统、计算机、通信设备和光纤光缆等行业)也按捺不住,大肆扩张。一方面是小企业(主要是软件企业)大批诞生,更突出的是大企业急于扩大规模。1998年,可称为全球企业兼并年,仅在美国,这一年的企业兼并就有2752起,交易金额高达2368亿美元。几个老牌巨型电信企业都提出了囊括话音、数据、有线电视,进行多元化信息经营的发展战略。AT&T通过收购兼并,迅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能提供“三网合一”业务的“信息企业” 。但是,这种拼盘式的急剧扩张,不仅没有给企业带来效益,反而给企业造成无法承受的巨大负担。AT&T在收购上损失1000多亿美元,股票价格一再下跌,连原来意义上的AT&T也已名存实亡。朗讯公司为了锁定自己在IT产业的龙头地位,进行了狂热的并购活动,在1996—2000年间,先后花费330亿美元,收购了28家公司,虽然曾带来股价急升的短暂风光,但严重的“消化道堵塞”,几乎把这个IT高科技企业引上绝路。最终不得不“解体消肿”,其规模和在业界的影响与盲目扩张前已不可同日而语。这样的实例还多,确实为业界敲响了警钟。
偶然因素的重要作用
在本轮IT经济泡沫的涨落中,还有一些看似偶然的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个因素是上世纪末的电脑“千年虫”问题。前面已经提到,在2000年到来之前,很多企业和机关、团体担心电脑“千年虫”捣乱,集中大量地更新信息设备和器材,形成短期市场高潮,给人以IT市场极其兴旺的假象。2000年后换机用户大量减少,市场必然严重下挫。电脑“千年虫”问题还影响到美国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为了防范电脑“千年虫”,联邦储备银行从1998年开始,通过买卖政府债券的方式,急剧扩张了美国的货币量。而美国货币量的增加,正是推动股价暴涨、尤其是IT股泡沫膨胀的内在动力。结果,“千年虫”危机没有发生,急剧膨胀的货币量却使美国走近通货膨胀的边缘。联邦储备银行意识到这一点,开始收缩货币量,于是引导美国股市暴跌,IT股首当其冲。所以,无论从市场需求的角度还是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来看,电脑“千年虫”问题都是引发IT经济泡沫的重要因素。
另一个关系IT经济泡沫走势的偶然因素是发生在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袭击事件。“9.11”事件的发生,对IT经济泡沫破灭后正在下滑的美国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因为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担忧,既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也压抑了国民的消费水平。“9.11”事件使美国股市乃至世界其它股票市场遭到重创。据估计,“9.11”事件对美国2001—2003年间的经济造成高达6400亿美元的损失。偶然因素的作用,加速并凸显了经济规律不可抗拒的必然结局。■


关键词: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