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测试测量 > 设计应用 > 高温摄像测温仪在钢铁行业的应用

高温摄像测温仪在钢铁行业的应用

作者: 时间:2013-05-29 来源:网络 收藏


再加热炉

钢板就是来自击穿(损坏)的滚轧机的生产结果。典型的钢板生产出来为25英尺长度和4”厚度。在钢板通过击穿(损坏)的滚轧机的过程中,原材料失去了大量的热量,从而变得易碎和柔韧性变差。基于这一点,钢板需要再加热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处理。至少需要1200℃的钢板温度并且可在再加热炉内达到这一温度。

对连续炉的设计随着钢板行进机构,例如,简单的机械推进器,旋转炉床或行走传送器,而有一些变化。这些机构提升钢板通过炉膛。炉膛(喷灯)被指向钢板运动的相反方向。再加热炉位于滚轧机原料行进的路径中。因为再加热炉可能变成生产瓶颈,所以必需对钢板进行持续的。钢板总在炉内行进(有时很慢)并且通过热电偶进行接触式是很困难的。

由于这些困难,红外测温仪经常被用在这些应用中。红外测温仪的要求是从钢铁表面到测温仪的辐射发射补偿,(由特别热的周围的物体所产生)。炉墙和钢板之间100℃或更少的差别使得单色测温仪以0.8mm读出的值比实际的高30℃。炉墙和钢板之间200℃的温度差别使得单色测温仪读出的值比实际的高120℃。具体的数据将随炉的变化而变化。如果钢板的相关温度或加热的均匀性是重要的,既然绝对温度不是这个行业的主要参数,那么能提供有用的信息。钢板在炉内的行进只能被摄像机监视器观测到。一些地方每个炉用多达三个摄像机来达到对钢板运动的完整观测。

滚轧机中的应用

钢板生产的最后处理是制轧过程,热轧和冷轧。首先,加热的钢板通过热轧机,在这里基本作用就是将钢板厚度减少40%。其次,钢板前进到钢片生产的最后一步——冷轧处理——由此而得名,因为未加热的金属通过滚轧机。通过这个过程可得到钢片产品,例如汽车用钢板,饮料容器用的钢板,建筑材料等所要求的最终的厚度。摄像机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滚轧机中(热轧和冷轧),在滚轧机间作监视用。

在滚轧机(热轧和冷轧)的入口和出口处都需要测量温度。入口处的钢板温度决定了“间隙”(隔离的力量),这个温度在滚轧中对操作者来说是很有用的。出口处的温度决定钢最终产品的机械特性。红外测温仪已经被使用在这两个地方。入口处的通过提供一幅钢板进入滚轧机时的图像完成辅助监视功能;它对跟踪是很必要的。当钢板在进入第一台阶(stand)前停留几乎30秒的时间之内,的六个区域会将在其进入滚轧机前测出沿钢板长度的温度差别。这对高温摄像测温仪来说是一个潜在的大的应用,因为此时观察和测温是同等重要的。

这个行业中其他地方可能是需连续铸造——比如用在一些工厂的滚轧机中。在这些应用中,在钢铁被倒入之前,有一个很大的炉子来融化钢铁(这些炉子可能也倾斜)。倒入物流入一系列的槽中并将融化的金属分配到一个可移动的传送带上直接生产钢板。有这样一种必要就是需要看见沿加工路径的原材料流,红外测温仪已经被用来监视传送带末端的钢铁的凝固过程。

退火(韧化)炉

在冷轧过程中强加于原材料上的结构变化使得它在被形成以前必需“退火(韧化)”(放松)钢铁结构。如果没有退火这一步,钢片产品在任何成形的过程中都是易碎的。有两种类型的炉子:封闭退火和连续带钢退火。封闭退火是用热空气加热一组冷轧机线圈的一个批处理过程。没有原材料的移动也没有关键温度的要求。在这里应用我们的产品不会带来太大价值。

另一方面,在连续带钢退火炉内加热和冷却单元被建成塔,所以可能有潜在的应用,因为我们的系统会为轧钢机的操作者们带来真正的好处。钢铁在一个连续的路径上移动并快速地穿过加热和冷却塔(一些有5层楼高)。钢铁在塔的顶部和底部绕着滚轴前后穿行以便增加钢铁自身在炉内的时间。最后,钢铁被“冷却”(冻结此时钢铁的分子结构)到它的最终温度。

至于合金,钢铁需要达到730℃~1050℃之间的温度。钢片宽度上温度的均匀性决定了钢铁的机械特性,它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因为原材料的速度在改变(最多7米/秒),而从高温摄像测温仪得来的温度信息可设置在不同的点,所以高温摄像测温仪也能观看大型退火线上的钢板。目前,没有方法可以判断带钢的边缘到底在哪里与滚轴相关。只要有足够的光线,这种观察对操作者控制钢板的运动来说是很有利的。

然而,一些炉子的镜头管处于被控制的空气和使用无自动力的气体之下,所以在这些退火炉的应用中对摄像机的冷却是很有必要的。

总结

上面的描述谈到了很多摄像机和高温摄像测温仪在综合性的钢铁厂的传统应用。也有一些附属的应用例如废物的融化炉,电镀线,挤压线和涂敷线,在这些地方摄像机的应用对操作者和轧钢机都有好处。这些处理过程不存在于每个钢铁厂。它们一般在那些生产特殊产品的工厂里。(end)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