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EDA/PCB > 设计应用 > 一种基于TDAl6846的新型有源功率校正电路设计

一种基于TDAl6846的新型有源功率校正电路设计

——
作者: 时间:2007-01-26 来源:《现代电子技术》 收藏

1 概述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960.htm

早期的功率因数校正技术(pfc)主要是靠无源器件电感、电容实现的,称之为无源pfc技术。其方法是,在整流桥后面串接一个较大的电感,以改善滤波电容充电波形和增加电流的连续性,达到提高功率因数的目的。这种无源pfc技术虽然实施简单,但是体积大,很笨重,效果也不理想,功率因数仅可校正至0.85左右[1]。

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一种以boost变换器为主的有源功率因数校正器(apfc)得到了发展。这种apfc变换器大多工作于连续导电模式(ccm),其工作原理是:采用多数入口乘法器(multiplier),取样整流后的脉动波形,并和输出电压误差放大器的误差电压相乘,经电流调节环节产生pwm波形,使经过电感的电流按正弦规律变化,从而达到了pfc目的。这种校正方法可使电源的功率因数接近1,因此广泛地应用于电力电子设备中[2]。但是这种apfc技术由于结构较复杂,较适合于较大功率容量的变流设备;而对于大量应用的200 w以下的变流设备,就显得不合适。

本文推出的以"电荷泵"(charge pump)校正原理设计的apfc电路,由于结构简单、制作方便,适合于较小容量的电子设备,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 电荷泵功率因数校正技术

2.1 原理简介

在普通的容性负载整流电路中,电流仅出现在正弦电压的峰值附近,如图1(a)所示。图中,vm表示输入交流电压波形,im表示电流波形。其工作原理是:当整流后的正弦电压小于滤波电容两端电压时,整流二极管不导通,亦无电流流入。只有整流后的电压大于滤波电容上的电压时才有电流。所以在输入电路中,给电容充电的电流不连续,从而使其相位与电压不一致,造成功率因数下降。如果采取某些措施,使整流后电压在低于滤波电容上的电压时也有电流流入,而且电流的变化规律和输入电压波形一致,就可提高其功率因数,电荷泵电路就具有上述功能;imp表示经电荷泵电路后的电流波形。

电荷泵电路的特点就是能使电流由低电势流向高电势,并保持正弦波形状,其工作原理如图1(b)所示。图中v1表示经整流后的输入电压,v2表示滤波电容c2上的电压,v3为辅助电压。在该电路中即使v1v2一v1,从而使vd>v2。这样d1被截止,d2导通,c3通过d2放电,电流流向v2,实现了较低电压v1间接流向v2的目的。实际上通过这种电路使v1完成了给c2充电的过程。

在电荷泵电路中,每次传送的电量为:

q=[v3一(v2一v1)]c3=(v3+v1一v2)c3 (1)

如果v3的频率为f3,则传送的电流(即输入电流)i1为:

i1=(v3+v1一v2)c2f3 (2)

上式中,v3是v2经开关变压器和二极管产生的(参见图4)。在不考虑变压器初级电阻和二极管正向压降的情况下,v2=v3。因此,式(2)可以变形为:

i1=vlc3f3=k·v1 (3)

由式(3)可见,这时输入电流随输入电压v1的正弦包络变化,从而达到了功率因数校正的目的。

图2给出了实际应用结构图。该图中的电容c,整流桥br和二极管d分别代替了图1(b)中的c3,d1和d2。从结构上讲,该图是一个标准的开关电源电路。图中的电感l,快恢复二极管d和电容c既完成了电荷泵的功能,也构成了一个能吸收由开关管t在开关过程中激起的尖峰电压的缓冲电路。图中,电荷泵是插入在br,滤波电容cp的正端和开关管t的漏极之间,如图中虚线框内所示。当开关管t导通时,输入电压vin经br整流后的电压vinr给c充电。当t关断时,c经过d给cp充电,从而完成"泵电"的过程。为了防止形成瞬时尖峰脉冲,串接了电感l。



关键词: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