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运动员”上场,机器人为何执着“人形”?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吸引了无数目光。在北京亦庄半马的赛场上,一群特殊的“运动员”闪亮登场,它们就是各具特色的参赛机器人。其中,人形机器人“天工Ultra”身高1米8,那两条修长而有力的大长腿,仿佛是为奔跑而生,每一步都彰显着强大的运动能力;重心稳、续航长的“旋风小子”,虽然是个小巧玲珑的个头,脚上甚至还穿着童鞋,却有着不容小觑的实力;还有参加足球对抗赛的机器人“加速T1”,身高仅1米2,在绿茵场上却威风凛凛,射起门来毫不含糊,那精准的射门仿佛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足球天赋……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2504/469949.htm4月19日,天工队选手天工Ultra(左二)在比赛中如离弦之箭般冲向终点。当日,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盛大举行。阳光洒在赛道上,现场气氛热烈非凡,观众们的目光紧紧聚焦在这些特殊的“运动员”身上。新华社记者李欣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这些参赛机器人可谓是形态各异,“高矮胖瘦”各不相同。有的高大挺拔,犹如赛场上的巨人;有的小巧灵活,恰似灵动的精灵。然而,尽管它们外形千差万别,却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模仿人形。这不禁让人思考,既然是机器,为何如此执着于做“人”呢?
“机器人要想真正服务于人类,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适配人类环境。”东南大学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徐宝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入浅出地解释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从楼梯台阶的高度到门把手的形状,无一不是按照人类身体结构精心设计的。就拿体育场来说,从运动器械的尺寸到比赛场地的布局,也都是以人类的身体状况为基准量身定制的。“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踢球的机器人没有双脚,而是采用轮式底盘,那么它在真实球场上可能会面临诸多困境。比如,无法像人类球员那样灵活地转身、急停,可能永远无法适应真实球场和足球比赛规则,更难以与人类球员进行默契配合。”徐宝国进一步阐述道。
在无锡同期举行的人形机器人百人会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汉也表达了自己深刻的见解。他指出:“人的一双脚可以走到世界每一个角落,这赋予了人形机器人高度通用的形态。无论是在平坦的大道上,还是在崎岖的山路上,人形机器人都能凭借其独特的设计,自如地行走。这种形态使得它们可适用于各种场景和复杂作业,所以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丁汉的话语,让人们对人形机器人的优势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建伟则从未来发展的角度,强调了具身智能的重要性。他认为,具身智能是未来真正能够连接物理世界、解决物理世界痛点的重要赛道。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物理世界中存在着无数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具身智能的发展将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北京亦庄半马中,“天工Ultra”机器人就凭借其类人关节结构,展现出了卓越的运动能力,成功摘得冠军奖杯。它那灵活的关节,仿佛是人类运动员的关节一般,能够在奔跑过程中实现精准的动作控制,轻松应对各种复杂的路况。而采用履带式设计的机器人,在面对赛场复杂地形时,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由于履带式设计的限制,它们在转弯、跨越障碍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便,表现不尽如人意。这一对比,充分凸显了人形设计在面对真实生活场景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除了在功能和性能上的优势,“拟人性”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更易引起人们“共情”。在北京亦庄半马中,参赛的“小巨人”机器人以其独特的双丸子头哪吒造型惊艳亮相,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不仅如此,它还巧妙地运用网络热梗与观众互动,仿佛是一个充满活力和趣味的“小伙伴”,成为赛场内外当之无愧的“网红”。这种“拟人性”的设计,让机器人不再是一种冰冷的机器,而是更像是人类的伙伴,能够与人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人类对类人形态的天生亲近感,无疑为打造“人机共荣”的未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郭大宏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机协作的体育新模式有望蓬勃兴起。在传统的体育训练中,运动员往往只能与自动化发球机等设备进行对打训练,这种方式相对单一,难以真正模拟真实的比赛场景。而如果运动员能够与人型机器人进行对抗训练,效果将大大提升。人型机器人可以根据运动员的水平调整训练难度,还能模拟各种真实的比赛情况,为运动员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训练体验。
丁汉关注的机器人未来增长点也在服务领域。比如医疗康复方面,人形机器人可以凭借其灵活的肢体和精准的操作,为患者提供更加细致、个性化的康复服务;在养老领域,它们可以陪伴老人聊天、帮忙做家务,为老人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温暖;在家政服务方面,人形机器人能够像人类一样完成各种家务劳动,减轻人们的生活负担。这对于应对老龄化社会等挑战都有着重要意义,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福祉。参赛机器人对“人形”的执着,不仅仅是一种外观设计的选择,更是基于对人类环境、社会发展以及未来需求的深刻考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形机器人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与人类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