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EDA/PCB > 业界动态 > 从「盖房子」到「顶竹笋」 中国科学家首创晶体制备新方法

从「盖房子」到「顶竹笋」 中国科学家首创晶体制备新方法

作者: 时间:2024-07-07 来源:中时电子报 收藏

晶体是计算机、通讯、航空、激光技术等领域的关键材料。传统制备大尺寸晶体的方法,通常是在晶体小颗粒表面「自下而上」层层堆砌原子,好像「盖房子」,从地基逐层「砌砖」,最终搭建成「屋」。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2407/460735.htm

北京大学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创出一种全新的方法,让材料如「顶着上方结构往上走」的「顶竹笋」一般生长,可保证每层晶体结构的快速生长和均一排布,极大提高了晶体结构的可控性。这种「长材料」的新方法有望提升芯片的整合度和算力,为新一代电子和光子集成电路提供新的材料。这项突破性成果于5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

北大物理学院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研究所所长刘开辉教授指出,传统方法的限制在于,原子的种类、排布方式等需严格筛选才能堆积结合,形成晶体。随着原子数目不断增加,原子排列逐渐不受控,杂质及缺陷累积,影响晶体的纯度质量。为此,急需开发新的制备方法,以更精确控制原子排列,更精细调控晶体生长过程。

为此,刘开辉及其合作者原创提出名为「晶格传质-界面生长」的新范式:先将原子在「地基」,即厘米级的金属表面排布形成第一层晶体,新加入的原子再进入金属与第一层晶体间,顶着上方已形成晶体层生长,不断形成新的晶体层。

实验证明,这种「长材料」的独特方法可使晶体层架构速度达到每分钟50层,层数最高达1.5万层,且每层的原子排布完全平行、精确可控,有效避免了缺陷积累,提高了结构可控性。利用此新方法,团队现已制备出硫化钼、硒化钼、硫化钨等7种高质量的二维晶体,这些晶体的单层厚度仅为0.7纳米,而目前使用的硅材料多为510纳米。

「将这些二维晶体用作集成电路中晶体管的材料时,可显着提高芯片集成度。在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晶体管密度可大幅提升,从而实现更强大的运算能力。」刘开辉说,此外,这类晶体也可用于红外线波段变频控制,可望推动超薄光学芯片的应用。



关键词: 晶体制备

评论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