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时钟SD2431ALPI在仪器仪表中的应用
(2)通信程序: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705/359754.htmvoid send_data_wifi(uchar *ssid,uchar num) //MCU向WIFI模块发送数据
{
uchar i;
start();
writebyte(0x74);
respons();
writebyte('+');
respons();
writebyte('D');
respons();
for(i=0;i
{
writebyte(*ssid++);
respons();
}
stop();
}
uchar read_wifi_data()//MCU读取来自WIFI模块的数据
{
uchar date;
uchar recnt;
start();
writebyte(0x75);
respons();
for(recnt=0;recnt<22;recnt++)
{
date=readbyte();
wifi_data[recnt]=date;
if(date)
{
ack();
}
else
{
no_ack();
stop();
return(recnt);
}
}
3 SD2431ALPI在频率计中的应用
3.1 频率计SD5016A
SD5016A是深圳市兴威帆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设计生产、内置SD2431ALPI模块并具无线上网功能的高精度频率计。该频率计采用高性能、高精度的恒温晶振作为基准频率,频率精度高达10-7;频率测量范围为5mHz~100MHz,幅度为1~12V,可对正弦波、三角波、矩形波进行频率、周期、PPM测量;具有RS232串行接口,可以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通信。
3.2 系统原理以及硬件电路图
频率计与手机APP连接到同一个局域网内,通过串口助手给MCU发送连接命令及路由器账号和密码,MCU先通过I2C总线发送给SD2431ALPI,从而实现频率计连接到无线网,接着向SD2431ALPI发送手机APP的IP地址和端口号,实现APP与SD2431ALPI的连接。而SD2431ALPI与频率计通过I2C总线进行通信,这样就可以通过手机APP实现对频率计的控制,从而操作频率计进行测量。频率计内部MCU将测量的数据通过I2C总线发送给SD2431ALPI,WIFI模块再通过无线网发送到手机APP中。这样,就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手机终端通过无线网控制频率计的操作使用,系统框图如图6。
频率计与WIFI模块通过I2C进行通信,将SD2431ALPI的时间数据显示到屏幕上,同时记下频率数据及测量时间更容易对测量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频率计的时间功能显示如图7。
WIFI模块SD2431ALPI与频率计主控MCU的连接电路图:MCU采用的是宏晶单片机,型号为STC12LE5A08S2,SD2431ALPI通过I2C总线SDA、SCL和BUSY线与主控MCU进行通信。电路原理图如图8。
4 软件系统及测试结果
4.1 手机APP
手机APP与频率计采用TCP通信协议,该协议采用的是服务器/客户端模式。手机APP开启Sever模式,而SD5016A通过连接路由器作client。服务器端一直开启端口监听,一旦发现有客户端(即频率计)有连接请求,就发出newConnection()的连接信号,客户端收到数据,发出readyRead()信号建立连接。具体的通信过程如图9。
手机APP的应用界面与频率计的操作按键完全相同:首先打开APP的开启按钮,APP的界面会显示Sever端的IP地址及服务器的端口号,通过MCU给WIFI模块发送IP和端口号,使频率计与APP进行连接,手机界面显示OK的字符。此时,频率计与APP同时显示时间数据,当进行频率测量时,操作手机界面的不同按键,通过TCP通信将这些操作发送给频率计,即可完成测量操作。
4.2 频率计测试演示
在手机APP端选择低通,点击触发按键,然后点+/-按键,通过上方的方向按键,调整触发电平为+1.5V,点击确定;点击闸门按键,调整闸门时间300ms,点击确定,对频率计输入脉冲信号进行测量。频率计SD5016A和手机APP如图10和图11,可以看出,手机端的测量数据和频率计的数据完全吻合,可以达到测量的要求。
5 结论
仪器仪表与互联网的连接是一个发展方向,本文提供了一个实现高精度频率计实现上网功能的实例供大家参考。利用APP或PC端来控制管理仪器仪表的测量工作,方便建立长期、大容量的测试数据库,使得测量工作更加的快捷、高效,值得在仪器仪表的设计中推广。
参考文献:
[1]SD2431datasheet2.0.
[2]SD5016A高精度频率计用户手册v1.4.
[3]郑魏,李智敏,骆德汉.智能家居无线网络设计与实现[J].电视技术,2013,37(21):56-59.
本文来源于《电子产品世界》2017年第6期第49页,欢迎您写论文时引用,并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