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的实现需要一个5层的金字塔结构
所有的优化算法有四大类: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09/296918.htm一是建模,不确定性比较小,我们可以用传统优化或者是很多算法。
二是机器学习,主要基于统计方法。
三是增强学习,用于不确定性大到无法用统计的方法处理数据的情况。
四是进化计算。

常用算法各有各的特点,越下面的算法越准确,越上面的算法越不精确,用这种算法的时候往往是要结合的,所谓的上层算法必须要依靠下面的做法,我们人最终有很复杂的决策,具体还是需要人去做。所以人工智能面对真正问题的时候,必须要根据这一系列的问题特点去设计,这是很大的挑战。我们要把问题转化成计算机面对的问题,因为人毕竟跟计算机有很大的差异。

有了数据以后,我们要提取知识,然后模型只有两类,一类是数据模型,然后机器去控制,只要确定就可以控制了,还有一类有那么不确定性,就是语言规则,比较模糊的,那么就用于决策,数据信息所有都要经过数据学习来做,比如说信息回归、函数很多很多,包括深入学习也是一种应用网络的学习,这是直接从数据转化为信息。

控制最低级就是设计,最高层就是逻辑控制,就是决策判断,人能够做决策判断,因为不确定性有随机不确定性和模糊不确定性。如果知识是很模糊的话,所有的知识确定两种不确定性。

比如说,香港城市大学是一所好大学,这个信息是很模糊,说这句话的时候有多少自信呢?这个是随机的,我们人可以处理,但是对于机器来讲是比较难的。因为现在的模糊系统是有规则的,很难提取精确的信息,有模糊的记忆推理和反模糊化这种知识表达,但是不能处理随机过度的东西。
因此,我们做的工作就是增加第三维的随机信息,建立了三个维度的逻辑关系。


智能制造系统是多尺度的问题,因此智能制造是多尺度的集群,集成了各个学科。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一个教授的研究能够涵盖智能制造的所有领域,只能专注于某个方面。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说工业界是修车的,教授就是研究工具的,而企业界则是生产工具的,教授们的任务就是尽量提供更多的工具。

★李涵雄,博士,香港城市大学系统工程及工程管理系,和中南大学特聘教授。先后入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海外)获得者(2004),教育部长江学者(2006),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010)和IEEE Fellow (2010)。长期担任国际权威期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 (2002 - 至今)和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2009 - 2015)的副主编和国内多个核心刊物的编委。出版系统建模和系统设计方面的英文专著 2本;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 SCI 论文 180 多篇。连续两年(2014,2015)被国际权威出版社 Elsevier 评为中国高被引学者。最近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智能制造方面的研究,侧重于工业过程的智能建模、设计与控制,和基于数据学习的智能决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