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林森收购欧司朗背后,是中国LED照明企业的一部典型发家史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20亿欧元的营收放到中国照明行业就是个巨无霸。欧司朗的品牌溢价与全球渠道绝非徒有虚名。因此,Lamps业务出售的消息一出便引得了中国买家的强烈兴趣,其中便包括中国老牌照明企业:德豪润达、飞乐音响、佛山照明等。
关于收购欧司朗的意向,木林森是公布得最晚的,但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欧司朗一眼便相中了木林森。成立于1997年的木林森专注于LED封装业务,在过去的数年以其坚决的成本策略奇迹般地跃居中国LED封装龙头。而在封装业务基本饱和时,木林森开始向下延伸至光源/灯具业务,拥有了自己的品牌。目前木林森的封装业务还是占其总业务的80%左右。因此,对木林森来说,欧司朗的Lamps业务非常契合它的需求。该业务不仅使其光源业务规模瞬间跃居全球前三,还使其收获了欧司朗在全球150个国家的销售渠道,为木林森自有品牌的全球化推广创造了捷径。
但在交易的另一方,欧司朗出售Lamps业务显然也不只是为了钱,而是要找一个未来的盟友。尽管出售了Lamps业务,但欧司朗保留了技术壁垒高、利润高的上游芯片及封装业务Opto Semiconductor,也就是说,欧司朗原本是全产业链,现在把下游卖给了木林森。全产业链的好处便是各环节协调性强,解决方案完善,而如今剥离了下游业务的欧司朗显然不希望这影响了它的业务能力,它甚至希望收购方能发挥出比原先全产业链情况下更优的效率。
因此,欧司朗会考虑业务没有冲突,而批量制造能力成熟、成本又低的中国企业。德豪润达拥有自己的芯片事业部,显然会构成一定的利益冲突。木林森在封装上的统治级实力在本案中看似与欧司朗的封装业务有所冲突,但实际上欧司朗更专注于技术壁垒更高的上游芯片业务,中游的封装业务外包给木林森这样高效率、低成本的厂商是完全划得来的,因此,木林森的封装业务实际成为了一个加分项。如此,飞乐音响与佛山照明这样的纯下游厂商虽然不会造成明显的利益冲突,但在协同上无疑落于了下风。
最终,木林森可以说是没有悬念地拿下了这宗交易。4亿欧元换年收20亿欧元的业务,加上全球的渠道和一个全球技术领先的上游盟友,木林森这宗交易是非常值得的。除4亿欧元之外,别的条款包括:木林森将在接下来的10年支付价格在100万至200万欧元之间的品牌授权费用;木林森承诺将在欧司朗在马来西亚新建的工厂运营后下大约1亿欧元的订单;木林森承诺在2018年年底前不得更改Ledvance现有工人的劳动合同与社保计划。
中国照明行业突破还需靠自己
回顾今年年初引起LED与半导体产业轰动的金沙江创投拟33亿美元收购飞利浦旗下Lumileds一案,木林森收购欧司朗Lamps业务的4亿欧元价格显然差了不少,两个标的的年营收接近,但为何同为收购世界顶级照明企业的业务,价格差距如此之大?答案便是专利。而且正是因为专利,金沙江创投最终因美国监管机构CFIUS审批不通过而折戟这宗重磅交易。

多年来,飞利浦、欧司朗、科瑞、日亚等全球前几大LED芯片厂商均通过交叉专利授权的方式保护各自的技术优势。中国LED厂商技术尚与这些厂家有差距,以至高要求的芯片仍需要进口,高利润的上游部分被发达国家厂家所垄断。在金沙江创投与Lumileds的交易中包含了600多项专利转移,收购成功将为中国LED与半导体技术带来很大帮助。只是美国政府不会给中国这样的机会。木林森也考虑过向上游芯片产业发展,并少数参股了台湾晶元光电,只是半导体技术也受到台湾的严格保护,无法收购。
因此可以说,现阶段中国照明产业的海外并购的最好结果可能就是木林森收购欧司朗光源的案例了。今年年初,飞乐音响收购的Havells喜万年也是照明下游厂商,获得的也只是渠道,没有技术专利。值得一提的是,欧司朗旗下欧司朗喜万年品牌(OSRAM SYLVANIA)在20多年前与Havells喜万年是一家。1993年北美区的喜万年业务被欧司朗收购,剩余部分在2007年被印度投资公司Havells收购。曾经贵为巨头的喜万年在分拆后自然也错过了LED芯片的发展期,只能从事下游光源业务。
国内以三安光电为首的芯片技术厂商也正在加大研发投入追赶,目前部分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在下游照明、光源、灯具板块,不可避免的血战已经开始,唯有技术上的升级才能真正让中国照明企业走出去。哪天中国企业能够收购海外领先芯片企业的时候,也就是中国企业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时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