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机器人、智能汽车:下一个独角兽会出自哪个风口
“VR是一个布满坑的金矿”,这是目前很多投资者对VR的态度,谨慎却不乏乐观,始终坚信VR前景是光明的。所以,在资本市场上,VR的故事还会接着讲下去。而下一个VR独角兽,也许正向我们徐徐走来。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06/293372.htm机器人:行业火热,但融资还是难难难
除了VR,国内资本一直虎视眈眈的还有以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
从2016年春晚上令人惊艳的机器人舞蹈,到不久前谷歌Alpha GO与李世石的“世纪之战”,“机器人旋风”刮了一遍又一遍。而资本市场自然不会对这股热潮视而不见,再加上国家政策扶持,于是我们看到,国内一些机器人企业脱颖而出。
新松机器人
作为国内首家机器人上市公司,新松机器人产品技术含量可圈可点,其中工业机器人产品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洁净机器人多次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并成功出口到全球13个国家和地区,改写了中国机器人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的历史。如今,随着国内服务机器人市场起步,新松机器人在产品类型上渐渐偏向民用,进一步巩固了自身在国产机器人行业的龙头地位。
均胜电子
作为一家制造业巨头,均胜电子似乎更喜欢在资本市场上“抛头露面”。从2009年起,这家公司就在“买买买”路上越走越远,先后并购了上海华德、德国普瑞,最近更是一口气收购了汽车零部件巨头KSS和TechniSat Digital Gmbh的汽车业务。目前,均胜自动化及机器人主要技术来自于公司的下属子公司Preh和IMA,而这两家公司都位居全球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细分领域前列。
埃斯顿
成立于2002年,埃斯顿去年如愿以偿登上了新三板,成为国内继新松机器人后又一只“纯正”的国产机器人概念股。值得一提的是,埃斯顿在机器人研发方面除减速器外购之外,几乎全部实现国产化,因此在政策补贴方面“近水楼台先得月”,今年以来受到资本热捧。不久前,埃斯顿参与设立先进制造产业并购基金,试图借助资本力量进行“大吃小”,发展壮大。
狗尾巴草科技
不同于众多工业机器人企业,成立于2013年的狗尾草科技是一家情感社交机器人研发公司。其团队历时两年设计的“公子小白”卖萌耍宝无一不精,主要面向的用户群是年轻新生代用户,主打“社交、宠物、智能物联” 三大功能。作为资本市场上的“宠儿”,公子小白机器人不但得到明星胡海泉的投资,去年10月更是完成了千万级别的Pre-A轮融资,投后估值1.3亿人民币,同时也刷新了国内众筹史上最快下一轮融资记录。
点评:
当前国内号称做机器人的企业已超过了4000家,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鼓励和措施支持,这种扩张趋势可能还会继续,但颇为尴尬的是,目前国产机器人的发展仍停留在低端领域和价格竞争上。
尽管国内一些机器人公司正享受着资本的“沐浴”,但在这个行业内,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如影随形。机器人产业属于前瞻产业,投资回报期长,需要投资者长期投入。而如今,国内机器人产业已经被资本已经“烧旺”了,如果后面的“干柴”跟不上,随时都有熄灭的危险,最后留下的恐怕是一地灰烬。
智能汽车:用钱也填不满路上的“坑”
“这是一辆驶向未来的汽车。”在硬件领域,智能汽车也是近年来资本十分青睐的对象。无论是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还是苹果公司代号为“Project Titan”的纯电动汽车,智能汽车早已从已从单纯的代步工具化身为“下一个互联网入口”,同时也给了资本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而在国内,随着BAT以及乐视的入局,整个智能汽车行业悄然进入了“战国时代”。
百度
早在三年前,百度就效仿谷歌启动了“无人驾驶汽车”项目,这是李彦宏最具野心的项目之一。紧接着,百度发布了智能互联车载产品“CarNet”。这款产品由百度LBS部门提供API及部分软件支持,合作公司钛马车联网负责硬件部分。去年12月,百度无人驾驶汽车正式上路,首次完成测试。尽管一度被质疑“炒冷饭”,但百度的“造车”大计并没有受到影响,按照其计划,百度无人车将在未来5年内量产,驶入百姓生活。
腾讯
善于“布局”的腾讯自然也不会缺席智能汽车这个“风口”。2014年5月,腾讯发布路宝盒子,并成立“i车生活平台”,正式宣告进军车联网。后来,腾讯又宣布入股四维图新,成为其第二大股东。通过这一系列的收购,腾讯在汽车互联网大步前进。而重头戏是,腾讯与富士康、和谐汽车在“互联网+智能电动车”领域展开合作,最近甚至“打包”挖走了宝马的整个智能汽车研发团队。
阿里巴巴
尽管有些姗姗来迟,但阿里还是赶上了智能汽车这场投资盛宴。去年3月,阿里与上汽集团共同宣布,将合资设立10亿元互联网汽车基金,该基金将推进互联网汽车开发和运营平台建设,未来将是开放式的资本平台,吸纳更多互联网汽车参与者。一个是中国汽车业中雄踞多年的老大,一个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翘楚,两者的结盟带来了无限遐想。更令人期待的是,双方合作的首款互联网汽车将于今年上市。
乐视
随着贾跃亭喊出那句“万劫不复也要造汽车”的口号,乐视的“造车”大戏正式拉开了帷幕。2014年,乐视首次宣布SEE 计划,将造车计划公诸于众。之后,乐视一直在高调地制造着各种“噱头”,先是丁磊、吕征宇等业内领军人物加入,再到与北汽、阿斯顿马丁合作。今年4月,这家公司正式推出了LeSEE概念样车,“PTT造车”的争议暂且告一段落。此前,有传闻称乐视超级汽车首轮融资已经完成,融资金额超过50亿元,但具体哪些机构参投并没有透露,着实吊足了公众的“胃口”。
蔚来汽车
提起蔚来汽车,相信即便是多数业内人士也是一头雾水,这并不奇怪,因为这是一家仍处于前期筹备阶段的新公司,相关信息均被高度保密,并未正式对外公布。这家2014年年底成立的新能源汽车公司注册地在海外,初期注册资本5亿美金。共有五大投资主体,分别是易车网董事长兼CEO李斌、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京东、腾讯和高瓴资本,但具体股比构成目前尚不得知。李想曾称,蔚来汽车的第一款产品将是高性能的电动跑车,“会对标特斯拉并且做的更好”,令人期待。 点评:
不难看出,目前国内互联网公司“造车”基本上都不是传统汽车行业的玩法,也不是特斯拉模式,而是选择了一种折中的方法,即不参与汽车的工业制造部分,而是通过战略合作和投资的方式,向汽车公司注入互联网基因和技术,使其成为一部具有“互联网基因”的电动汽车。
虽然智能汽车产业前景可观,但其发展也面临着基建设施、安全保障、法律和道德规范等各方面的制约。一辆智能汽车要真正像人们所预想的那般“智能”地上路,恐怕还要绕过很多很多的“坑”。
评论